西歐16~18世紀的工場手工業
正文
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在西歐占統治地位的一種以勞動分工和手工技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形式。工場手工業是在生產工具和勞動分工的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產生的,它的發展又為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大生產提供了條件。16~18世紀是西歐封建社會解體並開始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工場手工業通過長期的發展,造成日益發達的勞動分工,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生產日趨專門化,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有熟練技術的工人。這就為18~19世紀產業革命的發生,為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
形式 這一時期西歐工場手工業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這兩種手工工場本來早在14~15世紀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進入16世紀後它們之間的區別才日益分明。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工場手工業的初期形式,商人將原料提供給眾多的小手工業者進行加工,生產分散進行。家庭手工業者雖然失去了產品的所有權和支配權,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早期僱傭勞動者。但他們仍然是生產工具的所有者,除了在原料供給和產品銷售上受商人的制約外,還獨立進行生產,保存著形式上的經濟獨立地位。在集中的手工工場,商人對手工業者的控制進一步加強了。他們不僅供應手工業生產的原料如羊毛,而且還供應生產工具如紡機等。這就使手工業者徹底地從屬於商人,變成了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商人將這些勞動者集中在大型作坊中,生產是在一起進行的。16~18世紀西歐工場手工業是兩種形式同時並存,但無論在哪一種形式下,商人都執行著組織與管理等重要職能,在生產與銷售兩個基本環節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特點 這一時期西歐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在不同的國家各有不同的特點:①在尼德蘭地區,由於地處北歐貿易的交通要道,16世紀以前工場手工業就有了較大的發展。安特衛普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是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中心,分散的和集中的工場手工業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有著發達的毛紡業、絲綢業、麻布業以及造船業。但是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在於它的對外貿易和運輸業占有優勢,這一點到以後便成了它在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弱點。到了17世紀末,荷蘭在西歐的經濟地位便被擁有強大的工場手工業的英國所代替。
②在英國,由於16~17世紀大規模的圈地運動,既為工場手工業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又把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大批轉化為僱傭勞動者,使得工場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毛紡織業工場遍及全國各地,成了早期工業發展的主導部門(見圈地運動)。在17~18世紀,英國至少有1/5的人口靠毛紡織業過活,毛織品占了英國出口額的 1/3。此時英國的毛紡織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中心:在北部地區,手工業生產往往與土地經營結合在一起,雇用幫工,外購羊毛進行加工;在西部地區,小手工業者已逐步喪失了獨立的地位,由包買商控制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十分普遍;東部地區最為先進,那裡集中的大型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特別發達。在1736年有一所最大的呢絨工場擁有 600台織布機。英國其他行業如製鹽、啤酒、絲綢、棉織等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也很快,並且技術水平較高,內部分工較細,如制針的勞動約分為18種不同的作業。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英國從18世紀60~70年代起在主要工業部門中開始出現了從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的趨勢,英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進入了產業革命時期。
③在法國,由於專制制度力圖通過重商主義的措施來緩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使得工場手工業有可能在封建關係的約束下獲得較為迅速的發展。法國從亨利四世時代就開始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大力扶植工商業的發展。到了路易十四時代國家大臣J.-B.柯爾貝爾更將重商主義政策推向了頂峰。柯爾貝爾積極使用國家力量來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在其支持下,法國創辦了上百個擁有特權的王家手工工場,為了扶植手工工場,國家還採取了各種有力的措施(見彩圖),如撥給手工工場以大量的津貼和貸款,工場主及其工人可以免交租稅、免服兵役等。同時,法國還嚴格禁止本國工匠外流,鼓勵外國工匠移居法國,吸引了大批英國、瑞典和德國技術水平較高的手工業者。這樣,法國工場手工業雖然受著強大的封建專制制度的控制,發展速度卻很快,它的工業水平是18世紀歐洲大陸中最高的。法國是當時歐洲各國高級消費品的最大供應者,巴黎是各種奢侈品和藝術品的生產中心。(見彩圖) 16~18世紀西歐工場手工業從萌芽狀態發展到成熟的階段,行會制度的束縛被逐漸消除,分工日益細密,技術日益提高,對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