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旗

西旗

19 個邊境旗(市)和 23 個牧業旗之一,位於祖國東北邊陲(東經 115 ° 31 ′— 117 ° 43 ′,北緯 47 ° 36 ′— 49 ° 50 ′),呼倫貝爾市西部中俄蒙三國交界處。東北部與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滿洲里毗鄰。國境線長 515.4 公里 ,其中:中蒙邊界 467.4 公里 ,中俄邊界 48 公里 。

基本情況

國境線長 515.4 公里 ,其中:中蒙邊界 467.4 公里 ,中俄邊界 48 公里 。全旗總面積 25194 平方公里,轄 2 個蘇木、 3 個鎮、 1 個牧場。全旗人口近 4 萬,其中牧業人口 1.5 萬人, 蒙古族人口占全旗總人口的 79.8% , 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等 11 個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自然資源

西旗地域遼闊,水草豐美,資源足。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銀、銅、鉬、鉛、鋅、錳、鐵、鎢、錫、鉍等十多種金屬和煤、芒硝、瑪瑙石矽石、石油、瑩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膨潤土、吐臘石等非金屬礦藏。儲量的大型礦床有:白音甲烏拉鉛鋅礦、查乾布拉根銀鉛鋅礦、額仁陶勒蓋錳銀礦、烏奴格圖山銅鉬礦、西烏日吐山煤礦等。

發展歷程

西旗立足於“一眼望三國”、“一地靠三邊”的獨特地理優勢,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國家重視加強同俄蒙經濟技術合作和自治區重視東四盟市發展的戰略機遇, 審時度勢,結合旗情,以“沒有優勢,創造優勢,沒有亮點,創造亮點,沒有機遇,創造機遇”的豪情壯志, 發揚“求實創新、迎難而上、奮勇拼搏、敢於勝利”的新右旗精神, 按照 “生態立旗、畜牧業穩旗、工業強旗、旅遊旺旗、口岸活旗、文化名旗、科教興旗” 的總體思路和 “工業發展、人口轉移、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發展定位,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 培育壯大“石油業、有色金屬開採業、畜牧業、旅遊業、口岸經濟、綠色能源、煤業、漁業”八大支柱產業, 全旗經濟社會保持了健康協調快速發展,旗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
西旗
2007 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完成 28.96 億元,同比 2006 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 19.9 億元增長 0.6% (增速按照可比價格計算), 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 2.52 億元,下降 9.7% ,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 23.27 億元,下降 1.4% ,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 3.17 億元,增長 32.8% , 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 8.7 ︰ 80.4 ︰ 10.9 。 財政總收入完成 7.35 億元,增長 55.7 %,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 2.06 億元,增長 106.78%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14.7 億元,下降 4.9%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 21.4 億元,下降 1% (增速 按照可比價格計算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 1.72 億元,增長 20%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9,951 元,增長 15% 。牧民人均純收入完成 5,965 元,增長 26.65%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85,129 元,人均財政收入達到 21,485 元。全旗總體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2007 年被評為“ 第七屆中國西部百強縣” 。

歷史沿革

巴爾虎,系蒙古族喀爾喀部之一部落名,因該旗的巴爾虎人比陳巴虎旗的巴爾虎人進駐呼倫貝爾的時間遲兩年,故名新巴爾虎。蒙古語稱西為右。1732年清政府分兩批從布特哈和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將巴爾虎部落遷來呼倫貝爾駐牧,寓兵於牧。編為左、右兩翼八旗,隸屬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1948年建立西旗。
1997年,西旗面積25 102平方千米,人口3.2萬,其中蒙古族占79%。轄1鎮11蘇木:阿拉坦額莫勒鎮、阿敦礎魯蘇木、呼倫蘇木、達來蘇木、達來東蘇木、克爾倫蘇木、杭烏拉蘇木、寶格德烏拉蘇木、賽漢塔拉蘇木、阿爾山蘇木、額爾敦烏拉蘇木、貝爾蘇木。旗政府駐阿拉坦額莫勒鎮。
西旗博物館

2000年,西旗轄1個鎮、11個蘇木。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旗總人口36764人,其中各鎮蘇木人口(人): 阿拉坦額莫勒鎮 18081、達來東蘇木 2326、達來蘇木 1099、額爾敦烏拉蘇木 909、阿敦礎魯蘇木 2229、克爾倫蘇木 1461、賽漢塔拉蘇木 1752、杭烏拉蘇木 1524、寶格德烏拉蘇木 1996、呼倫蘇木 1895、貝爾蘇木 1736、阿爾山蘇木 980、敖爾金牧場虛擬蘇木 776。
居住著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錫伯、維吾爾、鄂溫克、鄂侖春等民族。

交通情況

省級公路:阿拉坦額莫勒—滿洲里線(0503)。原為縣級公路, 1976 年規劃為牧區循環路的一部分, 1985 年列為自治區 0503 幹線公路。
西旗風景

縣道:全旗有縣級公路 92 公里,其中有三級沙石公路 4 公里。 鄉鎮道:鄉鎮道全長
406 公里。阿拉坦額莫勒鎮—白音烏拉(克爾倫蘇木)南線。阿拉坦額莫勒鎮—白音烏拉(克爾倫蘇木)北線。阿拉坦額莫勒鎮—阿日哈沙特口岸線。阿拉坦額莫勒鎮—巴潤烏和爾圖線。阿拉坦額莫勒鎮—布達圖(貝爾蘇木)線。

教育衛生

教育工作:新巴爾虎右旗位於祖國東北邊陲,東北部與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滿洲里毗鄰,北、西、南三面與俄蒙交界,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與俄蒙兩國交界的旗縣。邊境線長 515.4 公里 ,總面積 25194 平方公里, 轄 3 個鎮、 2 個蘇木、 1 個牧場。全旗總人口 3.38 萬人,其中牧業人口 1.46 萬人。 2006 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25.5% ,完成 19.90 億元。財政總收入增長 89.6% ,完成 47,241 萬元,在全區 101 個旗市中位居第 32 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1.2% ,完成 15.46 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長 11.5% ,達到 8,653 元,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 10.4% ,達到 4,710 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 58,225 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達到 2,091 元。
全旗現有中國小 5 所,其中國小 2 所、國中 1 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1 所、高中 1 所。中國小在校生 3593 人,其中國小在校生 1903 人,國中在校生 1471 人,高中在校生 219 人。全旗現有教職工 566 人,其中國小 288 人,國中 182 人;現有專任教師 466 人,其中國小 225 人,國中 137 人。
衛生工作: 全旗共有 6 個旗直醫療衛生單位, 12 所蘇木鎮衛生院。旗直醫療單位 共有幹部職工 194 人,在職職工中共有衛生技術人員 168 人,其中高級職稱 3 人,占 1.78% ;中級職稱 53 人,占 31.5% ;初級職稱 112 人,占 66.6% 。按學歷結構分,本科 5 人,占 2.97% ;專科 6 人 , 占 3.57% ;中專 141 人,占 83.9% 。 衛生院共有職工 67 人,其中大專 11 人,占 16.4% ;中專 50 人,占 74.6 % ;中專以下學歷 6 人,占 8.9% 。 衛生技術人員 59 人,占衛生院職工總數的 88% ,其中具有中級和初級職稱的分別有 3 人和 49 人,分別占衛生院 衛生技術人員 總數的 5% 和 83%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