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轄19個村委會:十三戶村、西戈壁村、阿克吐木蘇克村、白灘村、夾槽子村、曾家莊村、羅家莊村、廟台子村、白鹼台子村、北山村、金河畔村、小分地村、五道溝村、上八家戶村、二層台子村、西河沿村、小平原村、獨山村、東山村。
經濟
西戈壁鎮被自治區住建廳確定為全疆二十個重點建設小城鎮建設示範鄉鎮之一,2011年11月,被評為全縣第三個、南部山區第一個信用鄉鎮,貸款規模由2012年4980萬元增加至2014年的7642萬元。2014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2.4億元,較2013年的2.3億元增長4.6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652萬元。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05.58萬元,增長4.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0635元,較上年的9893元增加742元,增長率7%,其中畜牧業收入8237.93萬元,占人均收入的33.9%,較2013年增長188.06萬元。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地理氣候
西戈壁鎮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天山山脈的北坡,具有中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的一般特徵,同時又受到地形海拔高度的影響,也具有中亞山地(天山山脈)垂直分帶的氣候特徵。海拔1405米,具有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溫日變化大等特點。西戈壁多年平均氣溫南部略低於北部,平均氣溫4-5℃,年內最高月平均氣溫20-22℃;最低月平均氣溫-14- -15℃;年平均溫度3.9度,年平均降水量185.5毫米,無霜期在160—190天之間,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速效養分豐富,鹽鹼輕,鏽病、根腐病等病蟲害危害較輕,土質是壤土。
發展規劃
近幾年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打造綠色糧油生產基地,特色畜產品出口基地,生態休閒旅遊基地,建設沿山經濟帶中心城鎮和民俗特色旅遊名鎮的發展思路和目標。
農業
(一)措施發展特色農產品,推進農業產業化。“十一五”期間,全鎮農作物正播面積達到9.8萬畝左右。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龍頭企業為依託,推進3萬畝優質小麥、12萬頭畜牧養殖、1萬畝醬用番茄、1萬畝高糖甜菜、1萬畝飼草料五大基地建設,形成特色農業產業帶,以高附加值的特色農產品搶占市場、贏得效益。
畜牧業
(二)實施“五大工程”,發展現代畜牧業。圍繞畜牧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防疫安全、牧民定居、規模養殖、科技興畜、草畜平衡“五大工程”,重點抓好退牧還草、秸稈養畜、凍精冷配、養殖基地項目建設,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轉變牧業生產方式,加快牧民定居步伐,“十一五”末,完成五道溝村整體搬遷定居。加快飼草料基地建設,加大草原生態治理力度,完成草場治理30萬畝,圍欄草場20萬畝,種植飼草料1萬畝。到2010年,全鎮牛羊良種率均達到85%以上,豬禽良種率保持100%;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牲畜出欄率、商品率到分別達到86%、78%,肉類總產量達到4500噸以上,產奶量達到4200噸以上;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地位明顯提升,畜牧產值占大農業產值的42%以上,畜牧收入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45%以上。
旅遊
(三)實施旅遊精品戰略,繁榮現代服務業
“十一五”期間,大力開發具有發展潛力的旅遊景區,開發白楊溝風景區,將鮮花盛開,綠茵匝地的白楊溝建設成為規劃有序、設計新穎的休閒娛樂觀光勝地,在旅遊景點周邊建立牲畜供應市場,用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和綠色肉食產品吸引八方來客來西戈壁鎮旅遊觀光。加快發展服務行業,不斷壯大個體私營經濟,利用地處旅遊黃金通道的區位優勢,大力加強小城鎮建設,改造鎮區上下水及道路,規劃設計以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特色飲食休閒街,以一流的服務、特色的飲食吸引外來遊客駐留該鎮消費,並開發“家庭旅遊”“田園風味”經濟,鼓勵白灘、東山、上八家戶、獨山等沙溫公路兩旁的村依託地源優勢在旅遊產業上做文章,發展旅遊經濟,通過旅遊帶動農牧民增收。力爭到2010年,全鎮接待遊客5萬人(次)以上,旅遊收入500萬元。
集體經濟
(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開展“清土地、清財務、清公物和集體土地發包”等“三清一包”工作,增加集體積累,壯大村級財力。要採取拍賣、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盤活集體存量資產,拓展農村集體經濟增收空間。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步伐,強化對農民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其參與農業、水利、交通、生態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村黨支部創辦和領辦農村專業協會,每個村至少成立1個專業協會。規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升基層組織可支配實力,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
新農村建設
(五)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養現代農民。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大力實施道路硬化、造林綠化、村莊亮化、整體美化“四化”工程,改廁、改圈“兩改”工程,加快推進抗震安居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努力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高標準配套完善農村“三室一場”,堅持不懈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