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是唐長安城三大宮室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宮內曾發生過多次歷史重大事件。貞觀八年(634年)初建,是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避暑而建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病死,營造工程停止。龍朔二年(662年)再建而成,高宗遂即遷進居住,以後的唐朝皇帝大多在這裡朝寢,為唐王朝200餘年間的統治中心。大明宮一度也是黃巢農民起義軍的政權所在,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農民軍進入長安,黃巢登上大明宮含元殿,在丹鳳門城樓宣布國號為“大齊”。
大明宮規模宏大,建制嚴謹,平面布局呈南北長方形,南宮城就是京城北郭城東邊的一段,另筑北、東、西三面宮城,宮區占地約3.5平方公里,宮城總長8724米,史載宮內殿堂約有五十餘座。唐末,大明宮多次遭戰亂破壞,光啟二年(886年)毀廢,至光化元年(898年)又再度修復,天祐遷都(904年)時最後廢毀,淪為廢墟。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標誌建築,建成於龍朔三年(663年),毀於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存在了220餘年,其間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裡舉行大朝賀活動。遺址保存較為完整,現建有陳列館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麟德殿是皇帝舉行宮廷宴會、樂舞表演以及會見賓客的場所,長安三年(703年),武則天在此會見並設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遺址保存完整,現已實施遺址保護復原工程。
大明宮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已向公眾開放參觀。最新動態
今年10月1日,大明宮遺址公園將對外開放,而周邊遺址區的改造,仍舊會繼續進行。2008年8月,西安大明宮遺址區保護展示項目入選“城市最佳實踐區參展案例”,成為上海世博會唯一的大遺址保護案例。昔日的唐代行宮,已是西安的城中村、棚戶區聚集地,要讓它重生為一座人文生態實踐區,從沒落重返輝煌,這中間有多遠的距離?
大遺址上的城市盛唐的遺蹟天然地存在於一片市井小巷或倉庫廠房之間就在3年前,俯瞰西安市的全貌,還不能清晰地將大明宮遺址從城市中劃分出來。更準確地說,在老西安人的眼裡,遺址區等同於城中村、棚戶區,它的代名詞就是“髒亂差”。“50年代建起的平房,頂棚補丁一大片,不知補了多少次還在漏雨,狹窄的巷子勉強能過一輛三輪車。冬天裡方便要去公廁,冷風嗖嗖的。夏天光著膀子排隊接自來水。”在遺址區生活了20多年的李春華還記得昔日生活的不便。那時,盛唐的遺蹟天然地存在於一片市井小巷或倉庫廠房之間,不與城隔離開來,混亂殘破的外觀下,只有被圈起的土台殘跡,隱秘地顯示著昔日大明宮作為在唐王朝行政中心的功用。高本憲把這種狀況稱之為“城市裡的大遺址”———遺址之上已形成新的城市居住區,居住區域內即是遺址的範圍。這位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改造區文物局總工程師,講述了其形成的歷史原因。唐末,大明宮毀為廢墟,古文明的魂魄被深埋於地下,只留下部分遺址遺蹟。清朝以後,大明宮地區一直人煙稀少,北梢門外,荒野一片,常有狐狼出沒。近現代時期,廢墟之上,新的聚居地形成。而西安城市化的進程越過了這片土地,遺址周邊高樓林立,遺址上卻布滿了城中村和棚戶區。再加上數十年中經歷了兩次大的房屋自改自建,此處街道狹窄,房屋擁擠。讓高本憲頭痛的是,居住環境的複雜,加上居民私拉亂建,使得遺址區內的遺址保護工作難以開展。“經常要與相關部門一起去拆除村民私搭亂建的棚戶,給他們講遺址保護的道理。”高本憲說。
1400億用於遺址保護遺址保護區將成為西安最具城市魅力的城市新區變化發生在2007年9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決定進行大明宮遺址保護及周邊環境改造工程(共19.16平方公里),計畫5年完成,總投資1400億元。其中,要用3年時間投入120億元打造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即唐大明宮所在範圍,3.5平方公里),復原唐時大明宮部分景觀。今年10月1日,這個遺址公園將對外開放,大明宮的命運也將隨之發生改變,而遺址周邊地區也將換新顏。即便是面對拆遷、資金、文保等種種難題,大明宮遺址改造區辦公室策劃推廣局副局長葛超依舊認為,為了保護遺址區,同時解決遺址上160萬平米的棚戶區、17個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問題,改變勢在必行。 西安市政府關於未來的規劃是:大明宮遺址保護區將成為西安市最具城市魅力、最適合人居的城市新區。同時,規劃建設文化旅遊區、商貿服務區、商務核心區、改造示範區、中央居住區、集中安置區等六個功能區。 “遺址區改造了,公園建起,周邊的土地、城市資產將大幅升值,僅其升值部分就足以盤活總投資,甚至可以反哺遺址公園的修建和改造工程的實施。”葛超說。用遺址保護來帶動城市改造,以城市改造推動遺址保護,建設西安市最佳人文生態實踐區。這似乎是西安市官員津津樂道的遺址保護的新模式。“我現在最關心的是,遺址公園帶來的好處老百姓能不能分享?”計程車司機王偉說,面對政府的宏大敘事,他更希望有些實際的改變。
10萬人的大拆遷160萬平方米棚戶區和17個城中村將得到改造楊立志約走了15分鐘,才步行到離家最近的超市。而半年前,他下樓買菜,只需5分鐘就可到達附近城中村的菜市場。“價格低得多。”在這個遺址區一棟家屬樓64歲的看門人看來,省錢是王道。那個讓他懷念的菜市場,因大明宮遺址改造工程的實施,與城中村、棚戶區一起消失了。“想不著遺址公園建好了會帶來啥。”對於他而言,最直觀的感受是鋪天蓋地的拆與建。李春華曾經在遺址區做點小買賣,老伴在附近的工廠做工。她已拿到了一筆安置過渡款,並選擇了房屋安置的形式。她將在不久後入住大明宮遺址區的拆遷安置項目“泰和居”,水電設施齊全,這裡承擔著遺址區內6000多戶約1.2萬人的安置。另有一個已動工的安置項目是“八府莊園”,承擔八府莊村900多戶家庭,以及遺址區內棚戶區、含元殿村等居民聚居點的拆遷安置。大明宮19.16平方公里遺址區穿過的,是未央、蓮湖、新城三區。與李春華命運相仿的還有160萬平方米棚戶區和17個城中村中的10萬居民,他們共同的生活問題將在此次改造中得到解決。在大明宮遺址改造區辦公室的周冰看來,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把遺址區的居民遷移安置在現代化的文明社區,幫他們改善了生活環境,同時,實現了保護遺址才能對遺址進行深入發掘的目標。”
文保與商業的十字路口“以前是圍起來,現在是踩上去,怎么保護遺址?”遺址區改造的目的之一是保護遺址,讓高本憲擔憂的是,對於遺址保護來說,遺址公園如何建設以及運營將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挑戰。迄今為止,大明宮遺址公園仍處於建設中,這些正在進行的夯土、打路基等施工都可能會對遺蹟保護造成干擾。而一旦公園向公眾開放,人流量增多,遺蹟保護與考古又會面臨新困境。“以前是圍起來,現在是踩上去,怎么保護?”楊立志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大明宮遺址公園也並非是所有遺址都免費對外開放。“為了控制人流量,保護遺址,約1/3的景觀將收取門票。”葛超說。西安市政府官員及部分文保專家中似乎流行著一種新思維:如果保護方式過於保密、神秘、專家化而非平民化,離老百姓生活過遠或徹底與百姓隔絕開來,反倒是一種消極的防禦式保護。“但對於大遺址到底應該怎樣保護,並沒有成型的理論,我們還處於摸索階段。但是考古遺址公園的定位要清晰,保護要到位,因為遺址是不可再生的。”高本憲說。而市民孫博揚更擔憂的是,政府改造大明宮遺址區的行為可能是“借文化之名炒地皮”,他擔心這種行為只會使西安房價日益遠離普通市民的承受範圍。資料顯示,大明宮遺址區改造時該地區房價3500元/平米;保護項目開始後,房價已達4000-5200元/平米。拋開這些疑問,關於大明宮遺址改造項目的共識是,除了秦始皇兵馬俑,西安這個旅遊城市從此可能會再多一張向外推介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