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一般指的是熱帶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東部多年平均海表溫度(SST)在28℃以上的暖海區,它的總面積約占熱帶海洋面積的的26.2%,占全球海洋面積的11.7%,西太平洋暖池的深度約在60 m~100 m之間,大洋暖池的變化制約著亞洲、太平洋區域,甚至全球氣候變化和某些重大自然災害的形成與變化對於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概述

西太平洋暖池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在太平洋由於赤道洋流是由東向西,洋面表層暖海水吹向西太平洋,使得西太平洋成為一個暖池,這裡是全球熱帶風暴、颱風形成最多的地區,其它洋面上的風暴也是如此。

氣候特點

1、暖水區是全球空氣對流最強烈的地區,且活動持久,是氣候異常的源地之一。熱帶西太平洋暖池區是全球赤道附近大氣加熱最強的地區,通過衛星資料發現,最大對流中心、最大降水中心(年降水量達5000mm)、對流層絕熱加熱高中心與西太平洋暖池中心的位置幾乎重合。
2、大洋暖池(WarmPool)又稱熱庫或暖堆,一般指的是熱帶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東部多年平均海表溫度(SST)在28℃以上的暖海區,它的總面積約占熱帶海洋面積的的26.2%,占全球海洋面積的11.7%,東西跨越150個經度,南北伸展約35個緯度,西太平洋暖池的深度約在60m~100m之間。
3、由於太陽輻射、熱量交換、自東向西信風吹送等的作用,大量暖水逐漸積蓄在暖池區,致使該區SST比東太平洋高出3℃~9℃。

科學考察

西太平洋暖池西太平洋暖池
1、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流域次表層海水專題航次依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和發展規劃項目(973)——“大洋碳循環與氣候演變的熱帶驅動(2007CB815900)”,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參加單位包括同濟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調查船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一號”考察船。
2、該航次從青島出發,途經東海陸架、東菲律賓海、赤道太平洋,南太平洋,經由西菲律賓海返回,歷時45天,航程15000多公里(8000多海里)。科考人員對“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流域進行底質、懸浮體、浮游生物微生物進行了系統的現場調查取樣和現場分析,通過系統提取中新世以來低緯太平洋海洋環境在軌道和海洋時間尺度上的演變信息,著重研究大洋碳循環的長周期、次表層水古海洋學和浮游微型生物群落的變化;研究中新世以來低緯西太平洋在軌道和海洋時間尺度上的海流、水團、氣候的變遷和西部邊界流熱量輸送途徑的更改,追蹤次表層海水的水溫和生態變化及其與全球碳循環和南大洋氣候的關係。

樣品採集

生物拖網取樣西太平洋暖池
1、科考人員用底質拖網取樣器在Manus海盆1500-2000m水深處採到了大量的火山岩樣品,並且首次由中國科學家用中國的科考船在該海域採到熱液蝕變岩石樣品,並採到了多種熱液區活體生物樣品(管狀蠕蟲、蝦和藤壺等)。在東菲律賓海、西太平洋暖池中心、邊緣以及黑潮流域進行了分層和單層生物拖網,系統採集了300m以淺水深的現代浮游有孔蟲,獲得了大量種類繁多的浮游有孔蟲活體樣品。
2、科考人員現場利用流式細胞技術、螢光顯微鏡技術等,首次對西太平洋暖池、黑潮流域海洋微型生物的主要類群(如原綠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生物等)的分布模式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探討其主要影響因子。現場對東海和西太平洋暖池區域的海洋微型生物現場培養,探討海洋微型自養生物對於鐵的回響。
3、系統採集了東海、菲律賓海、西太平洋暖池以及黑潮流域海表的pCO2和溫鹽的走航觀測,獲得了大量的海水pH、溶解氧(DO)、總鹼度(TA)和溶解無機碳(DIC)等參數。通過CTD數據採集,獲得了西太暖池中心和邊緣3000m以淺的連續水文數據,採集了大量的海水,獲得了微型生物的海洋環境參數(DO、TA、DIC、DOC、Ca和C14等),為進一步探討微型生物在碳循環中的作用及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為海洋碳儲庫變化及氣候變化的驅動機制的研究提供生物學和地球化學方面的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