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

國姓

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冀東第15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興隆縣委書記,中共冀東第17地委秘書長,華北軍區第3縱隊獨立第1旅政治部主任,第8縱隊23旅政治部主任,第19兵團第65軍194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十國:南吳為楊姓,南唐為李姓,吳越為錢姓,南楚為馬姓,前蜀為王姓,後蜀為孟姓,南漢為劉姓,南平為高姓,閩國為王姓,北漢為劉姓。

遷徙分布

國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中因官為氏者遠比血緣世系者為多,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四位門閥。國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廣韻》一書中引用《姓苑》上的說法,認為國姓是姜太公的後代。

《姓氏考略》上也有同樣的說法。而《元和姓纂》一書中則另闢新論,認為,鄭穆公子發(字子國),他的後人以王字為氏,亦稱為國氏。此外《姓氏考略》上還提及,又衛與百濟大臣八姓都有國氏。由此可見,國氏姓源複雜,目前中國人中姓國的人家要想找到自己屬於那個支流,困難很大。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蘇省邳縣下邳故城)。

今江蘇省的沛縣、河北省的保定市、玉田縣、深澤縣、邯鄲市館陶縣,吉林省的松原縣、白城縣,陝西省的華陰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佳木斯市、雙城市、綏稜縣,浙江省的寧波市,山東省的濰坊市諸城縣、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萊州縣、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國家村、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國家村,沂水縣、嘉祥縣、濟寧市、濟南市長清縣,遼寧省的大連市,貴州省的貴陽市,北京市延慶縣,天津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汝南縣,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國氏族人分布。

名人

國冬禮

(1997~),男,祖籍遼寧省朝陽市,他和余家歡一起參與創建了歷史沙龍。

國林之

(1915~),河北武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隨營學校教員、股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主任教員、宣傳科副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冀東第十五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興隆縣委書記,中共冀東第十七地委秘書長,華北軍區第三縱隊獨立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第八縱隊第二十三旅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團第六十五軍第一九四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十九兵團第六十五軍第一九四師政治委員,西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幹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河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國家森,男,漢族,1949年8月生,山東淄博人,研究生學歷,法學理論專業,中共黨員,1970年5月參加工作,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黨組書記。現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國建勇,1968年出生於陝西寶雞,內地影視演員、武術指導,出演過《渾身是膽》 《夜走鬼城》《非常人販1》《赤壁》、《隋唐演義》、《新水滸》等影片。

國敏元

(1944~),女;北京人。著名中醫專家、營養減肥專家。

國林躍

原中國體操隊隊員,1990年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亞運會體操比賽,獲三項冠軍和一項第2名。

國永振

演員,在2007年 《大國醫》中飾演呂二孬。

國麗娜

又名國歌。主演電視節目有《江塘集中營》(飾春花)《春草》(飾梅子)、《絕密押運》(飾扈小曼)、《養母生母》(飾高美琳)、《春風化雨》(飾艾香)、《法網天下》(飾任如意)。

家譜文獻

山東淄博國氏三支(四支)譜兩卷,(民國)國華宗等監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兩冊。註:始祖為[周]國僑,始遷祖為[明]國繼民,後裔分遷山東青州、壽光、山西永濟、陝西富平,遼寧瀋陽等地。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舊塔鎮東萬山村國際遜處。

山東淄博、山東嘉祥國氏族譜二卷,(現代)國慶嶺等重修,1991年手寫複印本兩冊。註:始祖為[周]國僑,始遷祖為[明] 國有仁,後裔分居山東淄博周村區東衣村、博山區東萬山村等地。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舊塔鎮東萬山村國際遜處。

山東泰安國氏族譜,(現代)國雲印等主編,1992年手抄本三冊。註:始祖為[明]國橋,始遷祖為國有仁。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泰安市國才清處。

基本內容

一、姓氏源流

國(Guó 國)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

2、出自姜姓,以賜姓為氏。據《廣韻》、《姓氏考略》和《姓苑》載,春秋時齊國有上卿國氏,本是齊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親自任命為輔國正卿,齊國國君便賜以國姓,意為國家尊貴至上的姓氏,其後遂稱國氏。

3、出自古代百濟國大臣八姓之一有國姓,其後稱國氏。

二、遷徙分布

(缺)國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廣韻》一書中引用《姓苑》上的說法,認為國姓是姜太公的後代。《姓氏考略》上也有同樣的說法。而《元和姓纂》一書中則另闢新論,認為,鄭穆公子發(字子國),他的後人以王字為氏,亦稱為國氏。此外《姓氏考略》上還提及,又衛與百濟大臣八姓都有國氏。由此可見,國氏姓源複雜,目前中國人中姓國的人家要想找到自己屬於那個支流,困難很大。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蘇省邳縣下邳故城)。

三、歷史名人

國 僑:春秋時鄭國大夫。國僑即公孫僑,字子產。孔子曾稱讚他是“古之遺愛也”。

國 淵:三國時魏國人,是後漢經學大師鄭玄的學生。東漢末年,由於連年戰亂,大批農民脫離土地,流落四方,大量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糧食極端匱乏。曹操根據謀士們的建議實行屯田制度。屯田,有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是由駐軍一面戍守,一面種地;民屯則是由政府招募流亡農民,把他們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墾荒種地。屯田農民直屬國家,可以不服徭役。他們要把收穫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給政府(即用官牛耕種的,收穫物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對分)。國淵忠於職守,勤政愛民,認真貫徹執行屯田制度,使農業生產得到較好的恢復。官升太僕。

國 柱:清代楚雄鎮總兵,滿洲鑲黃旗人。雍正年間襲一等子爵。乾隆年間任前鋒侍衛。因功升馬蘭鎮總兵。從征緬甸,凋楚雄鎮總兵。

國用安:先名安用,本名咬兒。金淄州(今淄博市南淄川鎮)人。隨李全參加紅襖軍。後降宋。宋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死,奉李全妻楊妙真為主,同降蒙古,稱都元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金天興元年(1232年),殺蒙古帥阿術魯部將張進及楊妙真部海州元帥田福,降金。任金平章政事兼都元帥,京東、山東等路行尚書省事,特封兗王。賜號“英烈戡難保節忠臣”,錫姓完顏,附屬籍,改名用安,賜金鍍銀印、駝紐金印、金虎符、世襲千戶宣命、敕樣、牌樣、御畫體宣、空頭河朔山東赦文,便宜從事,且以彭王妃誥委用安招妙真。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時改為下邳郡。相當於現在江蘇省西北部地區。

2、堂號

恭儉堂:三國時魏國有國淵,自幼隨大儒鄭玄讀書,鄭玄誇他是"國器"(意思是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武帝時闢為司空掾,累遷太僕。恭儉自守,不驕不奢。國氏因以“恭儉”為堂號。

============================================================

【國姓宗祠通用對聯】

〖國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下邳;

源自國哀。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國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禮成以敏;

遺愛難忘。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齊國大夫國莊子,曾受聘於魯,成禮又加之以敏。下聯典指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國僑,字子產,即公孫僑。鄭簡公時,率軍平定司氏、堵氏等族攻殺子駟之亂,後執政,實行改革,整頓田地疆界和溝洫,發展農業生產。又創立按丘征賦的制度,把刑書(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公布;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這些改革給鄭國帶來了新氣象。孔子曾稱他為“古之遺愛”。

禮成以敏;

博物能仁。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

〖國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子尼榮擢太僕;

國柱耀居總兵。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太僕國淵,字子尼,蓋縣人。幼求學於鄭玄,博學強記,鄭玄稱之為“國器”。武帝時官司空掾,大興屯田事,官至太僕,以恭儉著稱。下聯典指清代楚雄鎮總兵國柱,滿洲鎮黃旗人。雍正間襲一等子。乾隆間擢前鋒侍衛。因功升馬蘭鎮總兵。從征緬甸,調楚鎮總兵,卒于軍。

濟剛柔而布政;

勤學問以傳經。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大夫國子產,秉國政四十餘年,臨終語子太叔曰:“吾死,汝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下聯典指三國魏國淵,求學於鄭玄,博聞強記,鄭玄稱之為“國器”。

-----------------------------------------------------------------

〖國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國士無雙才難得;

哀兵必勝勇有餘。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典國姓始祖“國哀”二字的嵌字聯。

-----------------------------------------------------------------

〖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國器光前,世卿裕後;

遺愛著美,博物流芳。

上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國僑,“國僑”,即公孫僑,字子產,柄國四十餘年。孔子曾稱讚他是“古之遺愛也。”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國林之少將

國林之(1915-——),河北省武邑縣人。1935年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教員、股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6分校主任教員、宣傳科副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冀東第15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興隆縣委書記,中共冀東第17地委秘書長,華北軍區第3縱隊獨立第1旅政治部主任,第8縱隊23旅政治部主任,第19兵團第65軍194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9兵團第65軍194師政治委員,西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幹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河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建國以後,由國家撫養的,不知其父母情況的兒童,大部分姓氏為“黨”或“國”。

皇族國姓

姓氏原本無所謂高與低,然而,在封建社會,某個姓氏一旦成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價百倍,被尊為“國姓”。能與皇帝同姓即是一種榮耀,能同宗同族就更是一種無形的政治資產。劉備來自社會底層,靠編席販履餬口,憑他這身份參與逐鹿中原,實在沒有什麼資本。但是,因為他姓劉,幾百年前與皇帝是一家,便可“先姓奪人”,贏得政治籌碼:天下是俺老劉家的,是俺祖爺爺的祖爺爺高皇帝劉邦打拚得來的。現如今要坐江山,也該我“漢中山靖王之後”劉皇叔,唯我才是正宗龍種!

西晉末,匈奴人劉淵起兵,高舉的也是漢朝國姓“劉”這面大旗。淵謂群臣曰:“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乃建國號曰漢,依高祖稱漢王。追尊安樂公禪為孝懷皇帝,作漢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皇帝獎賞功臣,除了加官晉爵、封妻蔭子、封地賞錢乃至贈送美女外,還有一種榮譽性獎品:賜國姓。恩賜你國姓,與皇帝成為“一家”,那是高層看得起你,政治上信任你,堪稱高規格、很莊重的政治大獎。

婁敬建議劉邦都關中,為劉邦所納,劉邦便賜婁敬姓劉。待王莽稱帝,王姓成了香餑餑,而劉姓已然殘湯剩羹矣,王莽拿了國姓王賞賜劉氏有功者,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32人被賜姓曰王。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北齊文宣帝高洋盡誅諸元,定襄令元景安為保命,欲請改姓高氏,其從兄景皓曰:“安有棄其本宗而從人之姓者乎!丈夫寧可玉碎,何能瓦全!”景安以其言白帝,帝收景皓,誅之,賜景安姓高氏。本來的國姓元,因為國家的衰亡非但不再高貴,反而變成了要命的罪名。聰明人元景安選擇了棄舊圖新——主動請求姓高,以此表示與新政權保持一致;其堂兄元景皓不願改姓新的國姓,結果掉了腦袋。

有時,某些動物也沾國姓的光而受到特殊保護。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鯉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唐朝的鯉魚可真是躍過龍門,好造化了。

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稱制,成了事實上的皇帝。武姓政治股票急遽飆升,前景誘人,蓋過了第一姓李氏。馬屁精傅遊藝立即投資“武股”,上書請改國號,賜皇帝姓武氏,傀儡皇帝睿宗李旦很識相,也順應輿情主動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不能責怪李旦數典忘祖,實在是時勢使然,不得不爾。

賜國姓,也有不好使的時候。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皇帝拿出他的特殊政治獎品李姓賜給大臣朱溫,不料朱老三竟不給皇帝面子,當即予以拒絕。此何故?此時李唐王朝大廈將傾,岌岌可危,一派末日敗亡氣象,實權已轉移到朱溫手中,李姓含權量遠不及朱姓多,朱溫當然不稀罕你那個所謂的“國姓”了。

皇帝既然可以賜贈國姓,當然也就有權剝奪或開除反對派的國姓,以為懲罰。三國吳國孫秀乃孫權之後,正宗皇族。因見惡於末帝孫皓,惶恐不安,乃率兵降晉。孫皓盛怒之下,追改孫秀姓“厲”,那是極其嚴厲的政治處分。不過,孫皓的這個處分其實是一紙空文,無由實施;孫秀政治避難到敵國,照樣姓孫,官做得比在吳國還大——對方看重和炒作的也恰恰是他的“國姓”。

列表

中國曆朝國姓簡表:

漢朝:劉姓

新朝:王姓

三國·魏:曹姓

三國·蜀:劉姓

三國·吳:孫姓

晉朝:司馬姓

南朝·宋:劉姓

南朝·齊:蕭姓

南朝·梁:蕭姓

南朝·陳:陳姓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拓跋姓、元姓、李姓

北朝·北齊:高姓

北朝·北周:宇文

隋朝:楊姓

唐朝:李姓

五代:後梁為朱姓,後唐為李姓,後晉為石姓,後漢為劉姓,後周為郭姓和柴姓。

十國:南吳為楊姓,南唐為李姓,吳越為錢姓,南楚為馬姓,前蜀為王姓,後蜀為孟姓,南漢為劉姓,南平為高姓,閩國為王姓,北漢為劉姓。

遼朝:耶律姓

宋朝:趙姓

大理:段姓

西夏:李姓

金朝:完顏姓

元朝:孛兒只斤

明朝:朱姓

清朝:愛新覺羅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