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族介紹
古族名。
西原蠻,據《新唐書》所述“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862年(唐鹹通三年)時曾分嶺南道為嶺南東道與嶺南西道,嶺南西道境內設容、邕、桂三管經略使,統轄除了今全州、灌陽、資源等縣以外的大部分廣西地區,因此上述地望所指比較含混,不易確認。唐置西原州,治所在羅和縣(今廣西大新縣西北),依次推論西原蠻分布地區大約在今廣西西南部一帶,過去原為寧氏豪酋所統治,境內有依、黃、韋、周等大姓。這裡後來一直都是壯族的主要聚居地區。
歷史淵源
從621年(唐武德四年)唐王朝在嶺南設定羈摩州、縣、峒以來,以當地酋長世襲官職,稱作土官。這一帶的土著民族已經從事牛耕農業,經濟文化有了一定的發展。銅鼓鑄造有了相當的水平。《隋書》地理志載,嶺南諸郡鑄銅為大鼓,鼓成後懸庭中,置酒相慶,豪富家以金銀作大釵擊鼓,然後留贈主人,名“銅鼓釵”,有鼓者號稱“都老”,為“群情推服”。仇殺時擊鼓召集民眾進行械鬥。唐代流傳至今的《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誠洞摩崖碑》是澄州(今廣西上林、武鳴、忻城一帶)大首領韋敬辯分別在682年(永淳元年)和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所撰寫鐫刻的。從這兩塊7世紀時的石碑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生產比較發達,“黎庶甚眾,糧粒豐儲”,已有“不耕而獲之”的統治階級和稱作“黎庶”的被統治階級。還建有城邑碉堡,已有祖、父、子相傳的世襲制度,以及受漢族方塊字影響而創製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土俗字”等等。說明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主,宗元革其鄉法。其已沒者,仍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在容州,刺史韋丹對“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為奴”。孔戣任嶺南節度使時,“南方鬻口為貨,掠人為奴婢,戣峻為之禁”。可見當時那裡還流行人身典當,蓄養奴婢的習俗。桂州都督王睃在桂州一帶“堰江水、開屯田數千頃,百姓賴之”。在一些交通發達、接近漢族的地區,經濟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
西原蠻包括黃峒蠻、烏武僚、烏滸等不同名稱。黃峒蠻因黃氏首領居住黃橙峒而得名,是唐代廣西地區大姓之一。其聚居地在廣西安德、歸樂、歸城、田州等地,皆屬豈州都督府管轄,又稱四道黃氏。約當今廣西的靖西、百色、田陽、田東等縣境。唐天寶初(742),黃氏強盛,攻擊附近的韋、周等氏,雄踞十餘州,稱霸一方,至德初(756)首領黃乾曜自號中越王,分封桂南王、拓南王、南越王、鎮南王等稱號,擁眾20萬,影響數千里。乾元初(758)黃乾曜等被官軍所殺。794年(貞元十年)黃峒首領黃少卿又攻邕州,占欽、黃、潯、貴4州,其子昌沔十分英勇,曾前後陷13州。807年(元和二年)。黃少卿曾一度歸順唐王朝,被授為歸順州(今廣西靖西縣)刺史,其弟黃少高為有州刺史,但不久又稱雄獨立。西原蠻的各個集團長期以來對於唐王朝就處於這種“叛服不常”的狀態之中。兵部侍郎韓愈,分析嶺南西原蠻地廣人稀、“洞壘荒僻”的情形,在向唐朝的建言中指出,“假如盡殺其人,得其地,在國計不為有益”,不如實行羈摩政策,“來則捍禦,去則不迫,未有虧損朝廷”,實際上唐王朝與西原、黃峒諸蠻也一直保持著這種時戰時和的情況。直到徐申任邕管經略使時,“黃洞納質供賦,不敢桀”,“而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蠻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