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關村

1950年,村農民協會成立,李延昌任主席。 1986年,成立西北關村建築隊。 1950年,西北關村農民協會建立,李延昌任主席。

概況

明朝永樂年間,高、宋兩姓人家先後來此定居建村。繼之,胡、欒、李三姓人家先後搬入居住。時村西有廟宇稱龍王觀,因以為村名,萬曆《即墨縣誌》稱此村為龍灣觀,因在城西關之北,又簡稱北觀,同治《即墨縣誌》稱作北觀。因口頭上易與北關混淆,稱西北觀,後逐漸演變為西北關。
境內交通便利,煙青公路、鶴山路縱橫交織,穿村而過。村莊周圍近靠即墨服裝批發市場、即墨電器市場、即墨木材批發市場及即墨舊貨市場。轄境內有青島百盛即墨購物中心、紅領專賣店、即墨同順商貿城、即墨市託運市場、即墨市公交公司等商家。村域路面硬化,空地綠化,是務工經商的黃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585戶,總人口220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現有胡、欒、李、蔡等28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萬元,1978年19萬元,2000年達到3.596億元,人均收入4596元。 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0.05∶66.49∶33.46。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7860萬元,比6年前增長32倍。
西北關村是即墨市招商引資的“龍頭村”和經濟強村。1991年入選青島市“百強村”,1995年村委被評為山東省模範村委會。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即墨市“一級經濟強村”,2000年被評為即墨市“二級經濟強村”。自1995年至1999年,連續5年被中共即墨市委、 市政府授予“先進黨支部”和“文明村莊”稱號,2000年又被評為青島市“十佳文明村”、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山東省文明單位。

大事記

明永樂年間,高、宋兩姓人家先後來此定居建村。
明嘉靖三年(1524年),村民捐資在村東南重修老子廟,前殿供奉玉皇大帝,後殿供奉老子。
1939年夏,村民胡正欽在青島劈死一入侵青島的日本兵。
194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獨立團參加第二次解放即墨城戰鬥,進駐該村。
1947年,老子廟西北方的兩棵有數百年樹齡的銀杏樹被砍殺,其中一棵須三個人才能合抱。
1948年農曆正月,八路軍某部與國民黨第八軍李彌部隊在龍灣頭村發生激戰,西北關村部分民宅被炮毀。
是年秋,國民黨部隊拆除老子廟,其木料用於修建碉堡。
是年冬,中共城廂區委轄屬的武工隊攻打駐於該村欒氏祠堂的國民黨馬山鄉隊,雙方發生激烈巷戰,鄉隊逃往即墨城裡。
1950年,村農民協會成立,李延昌任主席。農會領導全村農民進行了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780畝,分給農民。
是年,建立共青團西北關村支部、西北關村婦代會和西北關村民兵隊。
1954年1月,成立該村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開始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5年,成立三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2月,李際昌、劉桂蘭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該村首批黨員。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胡正福任社長。
9月,建立中共西北關村支部,李際昌任書記。
1957年,建起第一個村辦工業企業--青島即墨板金廠。
1958年,民兵隊改為民兵連。
1959年春,該村被評為山東省紅旗村,村黨支部書記李際昌到濟南出席頒獎大會。
是年春,山東省副省長楊宣武視察該村。
1962年,建成30KW變壓器,開始向全村供電。
1968年,建立村革命委員會,陳志禮任主任。
1978年,糧食畝產首次突破千斤關。
1980年, 成立該村第一個村辦商業企業--西北關綜合商店。1984年8月,首屆村民委員會成立,李陸昌任主任。
是年,鋪設自來水管道,由市自來水公司向全村供水。
1986年,成立西北關村建築隊。
199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
1992年,成立鶴山工貿總公司,胡崇進任總經理。
是年,建起該村第一座商業樓--鶴山路商業樓,建築面積8200平方米。
是年,韓國獨資企業康思達公司和愛必皮衣公司落戶西北關村,成為該村首批外資企業。
1993年,建立第一個村辦經濟園區--西北關村工業園區。
1994年,村經濟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1995年5月, 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趙志浩來西北關村考察,隨同考察的有濟南軍區政委杜鐵環、省委副書記李文全、省委秘書長張宗亮以及青島市委書記俞正聲。
1997年4月,村辦企業青島即墨板金廠廠長鬍崇振被授予即墨市勞動模範稱號。
是年,新建通濟國小,占地30畝,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可容納學生1000人。
是年,建立鑼鼓隊,人員100名。
1998年5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在省委常委、秘書長張宗亮,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張惠來,青島市市長王家瑞以及即墨市黨政領導的陪同下,來該村考察。
1999年, 建起墨香苑老年公寓,占地48畝,建築面積5030平方米,可容納老人160人。
是年,建起村辦幼稚園,可容納兒童200名。
2000年春, 占地300畝的青島鶴山工業園在華山鎮開工建設,為該村第二個經濟園區。
4月,65歲以上老人免費入住老年公寓墨香苑。
9月5日,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王忠禹來村考察並為墨香苑老年公寓題詞,陪同考察的有國家計生委主任張維慶,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春亭,青島市市長王家瑞以及即墨市的黨政領導。
是年,中共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張惠來來村考察。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西北關村有耕地320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等。糧食畝產100公斤, 農業收入2萬元。畜牧飼養業收入1萬元。1951年實行了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100畝,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可耕地調整為830畝。1954年1月成立互助組。 1955年辦起3個初級社,參加農戶有90戶。1956年全村成立一處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村農戶全部入社,合作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糧食畝產增加到180公斤。
1970年,25歲的轉業軍人胡崇進被選任村黨支部書記,他與村民同甘共苦,艱苦創業。 到1981年,全村已有機井9眼,灌溉渠道5條,有效灌溉農田面積600畝,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90馬力。 糧食畝產500公斤,比建國初期增長了4倍。農業收入為15萬元。集體固定資產從1956年的5萬元增加到30萬元。
1985年開始, 由於該村地處城區,先後被國家徵用土地280畝,隨著村辦工業的發展, 陸續建廠房占地310畝,修建學校、敬老院等公益設施用地70畝,擴建公路、街道用地50畝,村民建房占地120畝。到1998年已沒有農業用地,村民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
第二產業 1957年建立起第一個集體企業--西北關板金廠,當時入廠職工不足10人,生產能力低下,年產值僅為2000元。改革開放後,西北關村的集體企業乘風破浪,闊步前進。 1980年,全村集體企業產值為143萬元,上繳村集體15萬元。2000年,擁有2家集體企業,年產值2000萬元,利稅240萬元,上繳村集體120萬元。
改革開放後,西北關村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1992年引進康思達、愛必皮衣等首批外資企業後,又於1993年在村西分期投資2300萬元建立了西北關工業園。至2000年共有9家“三資”企業在此安家落戶,實際利用外資1178萬美元,“三資”企業產值7億元, 出口創匯額8500萬美元,從業人員3800人,上交村租金和管理費700萬元。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2000年西北關村又投入1400多萬元在華山鎮、龍泉鎮分別徵用土地300畝、400畝,建立了鶴山工業園與龍泉鶴山工業園,為“三資”企業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
第三產業 1962年, 生產大隊陸續辦起了豆腐坊、磨坊,1980年,投入5萬元辦起第一個綜合商店,但發展都極為緩慢。1990年後,由於各類市場在此興建,西北關村的第三產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400餘人。
該村充分利用地靠各類市場的優勢, 實施以商興村的策略。1992年-1995年先後投資740萬元在鶴山路北側、煙青路西側建起占地16200平方米的商業樓。良好的投資環境, 優惠的投資條件吸引了全國各地的60餘家客商到此設點經商,1997年-1998年達到全盛時期, 日客流量達兩千人,每年上繳村集體300萬元。個人經商的村民也多達80餘戶, 主要經營服裝、餐飲、小百貨等,每戶年收入均在6萬元以上。商業已成為西北關村的一個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由於各類市場的客(貨) 運量都相當大,為緩解運輸壓力,1998年,市公交公司在村租地100畝建立了永昌公車公司和託運市場,年上繳村集體180萬元。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238輛,其中機車182輛, 有近20戶村民常年從事客貨運輸。由於道路的承載量大,西北關村十分重視道路的建設保養工作, 從1991年至2000年,先後投資200萬元硬化、整修街道8600平方米,保證了交通運輸的暢通無阻。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西北關村科技文化落後,絕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人數的80%。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辦學條件逐步改善, 村民文化素質明顯提高。1966年,建起西北關村國小,共有教室9間。19 80年, 投資2萬元,重建西北關國小,占地5畝,共有教室20間,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1994年,全村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1997年, 投資380萬元,新建通濟國小,占地30畝,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可容納1000名學生就讀,配備了高標準、高質量的現代化語音室、微機室、圖書室和實驗室等專用教室,教學設備達到山東省一類標準,為青島市規範化學校。2000年,通濟國小有14個教學班,共有學生700人。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到100%。1 998年,建起西北關村幼稚園,建築面積800平方米,有教室10間,各類大型玩具齊全, 可容納幼兒200人,2000年村幼稚園有4個班,學生140人。到2000年為止,全村歷年來共有110人考入大、 中專院校。村辦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中,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9人, 初級專業技術職稱的30人。2000年,西北關村有圖書室2個,藏書1.8萬冊, 訂有近20種報刊雜誌; 村民活動室3個,健身室1個,禮堂1個,可容納730人觀看演出或參加會議。 村委每年在禮堂和村委大院組織各種文藝演出、村民聯歡活動均在5次以上。1997年,投資12萬元,成立了村鑼鼓隊,隊員100人,在重大節日期間進行演出,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還承擔了青島即墨旅遊購物節等大型活動的文化演出任務。
1949年,全村沒有一處診所,村民有病沒錢治、有病無處治的現象非常普遍,霍亂、天花等傳染病經常暴發流行,嬰兒死亡率非常高。從1949年下半年起,即墨縣政府開始免費為村民預防接種各種疫苗,有效地控制了傳染病的流行。1965年,全村共有4名赤腳醫生。 1979年,全村共有鄉村醫生2人,村辦衛生室1個,村民醫療保健水平得到迅速提高。2000年,全村共有衛生室3個,均為甲級衛生室,醫護人員6人,醫療設施和醫療水平都有顯著提高,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2000年,西北關村被評為“青島市衛生達標模範村莊”。
人民生活 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 村民年人均占有糧食僅100公斤,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生活質量很差,人均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口糧180公斤。1978年,人均口糧250公斤,人均收入21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000年,人均收入4596元,戶均存款達1萬餘元。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住房條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為土牆草屋結構,人均住房面積5平方米;1978年,村民住房多為磚混結構,人均住房面積10平方米;2000年,村民住房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全村307戶村民住進了二層獨院樓房,人均住房面積為40平方米。2000年, 全村擁有機動車輛238輛,彩電590台,程控電話530部,電話普及率達90%以上。
村莊建設 1949年,村內街道不整,沒有合理的規劃。70年代後期,開始進行村莊建設規劃,至1991年,西北關村有主幹街道11條。隨著村經濟實力的增強,1991年至2000年, 先後投資200萬元用於改造村莊街道,共硬化整修街道8600平方米,新增污水管道8400米,全村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路通、水通、電通、訊通,使村莊環境整潔優美。 為加快村莊城市化建設的步伐,1991年,在村西劃出100畝土地統一規劃建設新村, 房屋建築標準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獨院樓房,共建有280處, 建築面積37000平方米。為滿足不同層次村民的住房需要,1999年,開工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四層樓房, 占地25畝,建9個樓座,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可供160戶村民居住。 為創造良好招商環境,劃出200畝黃金地段作外商投資開發區,先後投資4500萬元, 高質量地實現了“四通一平”。投資1100萬元,建起16000平方米集商貿、居住為一體的內聯企業投資區,向國內企業開放。該村1998年被評為“青島市綠化先進單位”。
集體福利 1992年開始,每年由村集體出資20萬元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全村兒童免費入托, 年免費額40萬元。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發25元~100元生活補貼。2000年4月,投資900萬元,建成占地20畝的村敬老院墨香苑公寓,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開始免費入住,年免費額150萬元。整個敬老院由4座歐式二、三層樓房組成,設有標準起居間80個, 可容納160位老人入住,每個起居間25平方米,內有彩電、沙發、衣櫃等用具,配套建設有醫務室、娛樂室、健身房、洗浴室、大小餐廳、門球場、會議室等。村敬老院先後被評為山東省“花園式”先進單位、青島市模範敬老院、山東省一級敬老院。從1992年起,每年按期供應村民糧、面、米、油等,每年供應總額價值60萬元。

組織建設

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建設 1955年12月,李際昌、劉桂蘭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西北關村首批黨員。 1956年9月, 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 李際昌任村黨支部書記。1970年, 從部隊復員回家的胡崇進任黨支部書記。1994年7月,建立中共西北關村總支部委員會, 胡崇進任黨總支書記。2000年,全村有黨員56名,黨小組7個。1995年至19 97年, 連年被評為即墨市先進黨支部,1997年被評為即墨市“五個好”先進黨支部。1995年至今,先後被評為青島市黨員電化教育示範單位、青島市紅旗村黨支部、青島市先進基層黨支部、青島市先進黨員活動室、青島市“五個好”先進黨支部、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50年,成立西北關村政府,村長欒繼剛。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胡正福任社長。1958年成立城關人民公社,西北關村成立生產大隊,胡正福任大隊長。1968年,成立村革命委員會,陳志禮任主任。1977年,李陸昌任生產大隊大隊長。1984年8月,成立第一屆村民委員會,村主任李陸昌,委員4名,下設村民小組9個。1993年第三屆村民委員會主任胡崇田,副主任李建武胡崇禮。2000年,村民委員會主任胡崇田, 副主任胡崇還,下設7個村民小組。1995年,村委會被評為山東省模範村委會、青島市“上龍頭、爭一流”勞動競賽先進單位、即墨市先進村委會;1996年獲青島市勞動競賽效益獎;1997年被評為即墨市社會主義文明村莊,村調解委員會被評為山東省優秀調解委員會; 1998年被評為青島市社會主義文明村莊,1999年被評為青島市“三為主”模範村,2000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單位。
1950年,西北關村農民協會建立,李延昌任主席。1963年,成立貧下中農協會,主任欒繼群,1980年撤銷貧下中農協會。1950年,共青團組織、婦女組織和民兵組織相繼建立。村民兵連1994年被評為青島市民兵工作達標單位,1995年被評為青島市民兵基層建設先進單位。

人物簡介

胡耀倫 1933年7月出生, 1956年考入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畢業後,在山東省委宣傳部工作。1970年起任山東省廣播電視廳辦公室副主任、主任,1980年至1992年任中共山東省顧問委員會辦公廳秘書處副處長、處長、辦公廳副主任。1992年任省委辦公廳副主任。1994年退休。
欒繼深 1935年1月出生, 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分配在冶金部地質研究所工作,歷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礦產地質研究院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化探室主任等職。
于承惠 1939年出生,自幼愛好武術,1958年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雙手劍冠軍,後任山東省體育學院武術系副教授。 80年代開始, 涉足影視界,先後在《少林寺》《黃河大俠》《少林小子》《武松》等影視劇中扮演角色,深受觀眾喜愛。
胡崇進 1945年10月出生,196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7年入黨,1970年復員後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幹部民眾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使西北關村逐步發展成為即墨市一級經濟強村。1995年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範和山東省勞動模範,2000年5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受到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尚岩 即墨市西北關村人。1962年10月出生,1984年進山東省體育運動學院田徑隊。同年,參加山東省馬拉松比賽獲第一名,參加全國田徑之鄉比賽獲1500米第一名。 1987年8月,參加亞洲田徑錦標賽,獲10000米第一名、5000米第三名。1988年1月,參加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獲冠軍。同年4月,參加英國倫敦馬拉松賽,以2小時11分58秒創全國馬拉松最好成績。現在山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工作。
欒澎 1962年10月出生,1979年考入北京醫學院,1983年本科畢業後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1987年考入美國伊利諾依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後。現在美國從事醫藥科學研究。
工作實施
隨著即墨市通濟街道辦事處西北關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北關村的婦女兒童事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為推動《即墨市婦女發展綱要》和《即墨市兒童少年事業發展規劃》的實施和落實,村黨總支把其納入了村整體工作規劃,不斷加強領導,強化措施,使《綱要》和《規劃》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落實。
多年來,該村黨總支始終堅持“三個代表”,充分發揮婦代會的作用,帶領全村廣大婦女認真學習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投入到村級“兩個文明”建設中,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受到了各級婦聯領導的好評。村敬老院被青島市婦女聯合會等八家單位及新聞媒體命名為“青島市‘小公民’道德建設實踐基地”。村婦代會被青島市宣傳部、婦女聯合會評為“美在家庭”示範村、“山東省先進婦代會”、“山東省巾幗示範村”。讓婦女參政、議政是提高婦女地位、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婦女社會地位的直接表現。為此村兩委把加強婦女幹部的培養當作一件大事,常抓不懈。在建立健全婦代會的基礎上,推薦1名女同志進入村兩委工作,2名女同志進入村民理財小組,2名女同志進入村民議事會;同時在發展新黨員時注重向女同志傾斜,做到同等條件優先發展女黨員,同一崗位優先考慮女同志。近幾年來,全村共發展新黨員4名,其中女黨員2名。目前,全村共有黨員69名,其中女黨員8名,婦代會成員及婦女代表11名。
該村婦代會在黨總支的領導下,在村副書記婦代會主任欒美先同志的帶領下,牢固樹立為婦女科技致富和農村發展經濟的思想,發揮巾幗建功科技服務網路作用。成立了科技服務站,有婦代會管敘妍任科技副主任,定期組織學習致富業務知識、科技培訓、進行專業技術指導,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及時向婦女們傳遞致富和科技信息。另外,婦代會還建立了以科技副主任為主的示範基地,評選出了科技致富奔小康先進典型,並建立了扶貧聯繫網點,互結扶貧對子。本村貧困女青年李偉秋長年患精神病在身,婦代會成員與她結為對子,2007年,村年出資2萬多元,送她到精神病院長年治療。
致富能手李淑玲投資50多萬元建起了服裝加工廠,招收了下崗女工和無業女青年30餘名,還和靈山鎮山坡村結為扶貧對子,有10多名婦女組成的加工點。今年,李淑玲又投資了200多萬元,擴大了工廠生產規模,同時,蓋建了福潤德大酒店。在她的帶動下,全村22名家庭困難婦女,現在已成為個體專業戶。婦代會把李淑玲的工廠作為婦女培訓示範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