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庫的歷史
2006年05月25日,西什庫教堂作為清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什庫教堂在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又稱北堂。最初在中南海紫光閣以西,羊房夾道(即養蜂夾道)以南名叫蠶池口的地方,因此也叫蠶池口教堂。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成。光緒十二年(1886)蠶池口天主教堂遷移到西什庫內重建。
建築特點
北堂屬哥德式建築,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狀,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漢白玉石欄桿,大堂內有主祭台、苦難堂和唱經樓。大堂正門兩旁,有中國式建築碑亭兩座。北堂所屬建築包括修道院、圖書館、後花園、印刷廠、孤兒院、醫院、光華女中、以及神甫宿舍等。
西什庫教堂為北京最大、最古老和最絢麗的教堂。這是1985年12月24日西什庫教堂在關閉了27年後重新開堂的盛況,也是作者早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已收入北京電影學院的攝影教科書。
西什庫天主教堂位於北京西城區,俗稱北堂,1703年開堂以來,長期作為天主教華北教區的主堂,見證了天主教在中國發展的風風雨雨。
1958年,為了防止國外反共勢力的宗教滲透,西什庫教堂被關閉,並挪做它用。1985年中國政府重修了西什庫教堂,並於1985年12月24日舉行開堂典禮。西什庫教堂是一座中西合壁的建築,主體為三層哥德式建築,頂端共由11座尖塔構成,高16.5米鐘樓尖端高約31米,曾經是北京內城最高的單體建築,堂內的300根巨柱撐起的金色拱頂和80扇鑲彩玻璃的花窗。教堂里法國產CavaiLlecoll牌管風琴是北京最大和最好的一座管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