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褚墩鎮 (ChǔdūnZhèn)
在臨沂市羅莊區南部。北接臨沂市羅莊區湯莊街道,西靠蒼山縣神山鎮,地理位置優越。褚墩鎮轄30個行政村,人口5.6萬,總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3408公頃,是山東省省級中心鎮、環境優美鄉鎮、明星鄉鎮,臨沂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綠化先進鄉鎮。
1959年由蒼山縣劃歸郯城縣,為褚墩公社。1984年改置鎮,2011年劃歸羅莊區管轄,為羅莊區褚墩辦事處。盛產大蒜。煤炭資源豐富,有煤礦。有中國小31所。鎮人民政府駐地褚墩,在羅莊區南20公里。人口 5 6030人。傳唐初建村。因多土墩始名諸墩,後演變為今名。有煤礦和陶瓷、冷藏、矽鐵合金等廠。有公路接206國道。
地理
褚墩鎮西高東低,西有虎山,西南有蘭山,最高海拔138.1米,中部、東部為平原窪地,多系嶺沙和老黃土,屬暖帶氣候,五里河、老涑河、邳蒼行洪道縱貫南北。
褚墩鎮礦產資源豐富,煤炭資源儲量2000萬噸以上,境內的恆昌煤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臨沂境內最大的煤礦之一,以其為依託的沙鋼恆昌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前期投資20億元,年產焦碳130萬噸,甲醇15萬噸,煤焦油、粗苯、硫胺等副產品16萬噸以上。二期工程投資30億元,乾熄焦發電、年產170萬噸焦碳窯爐、鐵路專線等工程都將於2011年著手興建和規劃。陶瓷粘土儲量大,是北鄰羅莊區陶瓷生產基地之原料供應地,石灰石、焦寶石等礦產資源都十分豐富。
交通
褚墩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位於臨郯蒼三縣交界處,京滬高速、105省道穿境而過,縣鄉公路四通八達,距京滬高速公路出口2公里,北距臨沂機場、火車站均在20公里以內,南距徐州機場、隴海鐵路40公里。
經濟
農業
特色農業發展迅速。按照“因地制宜、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形成優勢”的方針,不斷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基本達到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機、電灌站配套,使全鎮農業走上持續、穩定發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山牛蒡為主的出口創匯蔬菜、大蒜、杞柳、桑蠶、畜禽等五大主導產業。重點培植了以新藝工藝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草柳編加工業,以恆連冷庫為龍頭的蔬菜加工業,走出了一條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路子。
工業
褚墩工業園是原郯城縣三個縣級工業園之一,面積4平方公里,規劃道路15公里,構成“三橫四縱”交通路網。擬於2011年實行道路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拓寬整修園內五里河、配套橡膠壩,建設休閒、娛樂濱河公園。日資醫藥、光源玻璃廠、台資華農科技公司、北京BGA生物有機肥料公司,已落戶園區。
城建
褚墩鎮環境優美,林網覆蓋率達36%以上,城鎮綠化走在全市前列。文化、教育、衛生、寬頻、有線電視一應俱全,社會環境優良,治安穩定,是居住、投資辦廠的理想之地。褚墩鎮人力資源充裕,所在的臨沂市是人口過千萬的大市,郯城縣、周圍的蒼山等縣都是一百萬左右的人口大縣,人力資源能充分滿足辦廠用工需求。
區劃
褚墩鎮轄6個工作區,30個行政村,分別為:
褚墩工作區:褚墩一村、褚墩二村、褚墩三村、廖屋村、廖屯村、橋頭村、錦程村、五里橋村,共8個村;
永安工作區:東永安村、西永安村、梁莊村、小山子村,共4個村;
蘭山工作區:蘭山村、朱莊村、蘭山前屯村、蘭山中屯村、蘭山後屯村,共5個村;
碑住工作區:向陽新村(原虎山山前村與碑住一村的合併村)、碑住二村、碑住三村、碑住四村,共4個村;
虎山工作區:三嶺村(原虎山嶺後村、嶺西村、嶺東村的合併村)、北官莊村、北王莊村、孫盛莊村,共4個村;
卜莊工作區:東卜莊村、西卜莊村、青石塘村、黃金店村、風渡口村,共5個村。
歷史
褚墩 相傳唐朝中期建村。因此處土墩較多,原稱諸墩,後訛化為褚墩,為褚墩鎮人民政府駐地。現有褚墩一村597戶、2166口人;褚墩二村585戶、2202口人;褚墩三村396戶、1768口人。
橋頭 村碑載:“明萬曆十年,橋頭立村”。因村處興隆橋北頭,得橋頭。現有784戶、2964口人。
虎山嶺西 楊氏支譜載:“五世祖清康熙八年自莊塢遷此定居。”因村處虎山山後小嶺西,故名虎山嶺西。現有163戶、607口人。
虎山後屯 據村內出土的唐銅劍、陶壇等物鑑定,該村約建於唐代(公元618—907年 )。因村處虎山後,故名虎山後屯。現有261戶、950口人。
虎山嶺東 相傳唐末建村,原稱新安莊。後因村處山東小嶺下,故改名為虎山嶺東。現有336戶、590口人。
虎山山前 蔣氏宗譜載:“二世祖諱失紀,自沙埠來居。”據此,該村約建於元代(1271—1368年)。因村處虎山前得名。現有171戶、590口人。
碑住 梁氏族譜載:“碑住梁氏,明初自東平來郯”。梁氏始祖墓碑載:“梁氏始祖也,前明永樂五年,偕北薦來郯定居”。因村靠含珠山,山坡上有一突起長方形弧石,狀如石碑,體前傾,似從山頂下來在此停住,故名碑住。清末,其鄰近之新莊、陳官莊併入此村,統稱碑住至今。現有碑住一村560戶、1870人;碑住二村479戶、1713人;碑住三村506戶、1742人;碑住四村303戶;1094人。
梁莊 相傳明成化年間(1468—1487年)趙姓於此建村,始稱趙義官莊。梁氏族譜載:“明嘉靖年間,六世祖由碑住遷居趙義官莊”。後以梁姓興旺,改名為梁家莊,簡稱為梁莊。現有987戶、3592口人。
蘭山後屯 據傳明初建村,因靠蘭山,故名蘭山屯。因村處蘭山北,故名蘭山後屯。現有434戶、1558口人。
蘭山中屯 據傳明初建村。因村處蘭山中,故名蘭山中屯。現有204戶、762口人。
蘭山前屯 據傳明初建村。因村處蘭山中屯南,故名蘭山前屯。現有337戶、1222口人。
蘭山 唐武德四年(612年),曾為蘭山縣駐地,村以山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府治,復置蘭山縣,其縣名亦以山而得。現有1395戶、4774口人。
西永安 相傳南宋末期建村。此處原有一座永安寺,現仍存有明萬曆三年(1575年)重修永安寺的寺碑。村以寺名。後因村莊擴大,以溝為界,分為東西兩村,此村位西,改稱西永安。現有1036戶、3972口人。
東永安 其名稱來歷、沿革及含義見西永安目。因此村居東,故名東永安。現有704戶、2559口人。
朱莊 據傳元朝(1271—1368年)建村。因鄰蘭山村,始名小蘭山子。朱氏祖墓碑載:“清乾隆已醜(1769年)拔貢……授於平府……”。故以朱姓改名為朱莊。現有598戶、2324口人。
小山子 清乾隆年間(1735—1795年),傅姓由湧泉遷此建村。因西靠小山,故名小山子。現有295戶、1062口人。
孫盛莊 清朝初期建村,以姓氏得名孫莊。因與本縣泉源鄉孫莊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以姓氏更名為孫盛莊。現有306戶、1116口人。
北王莊 相傳王姓於明末由薛莊遷此建村。以村中雙槐始名雙槐樹,後以姓氏改稱王莊。現存村碑載:“王莊……清乾隆十年立”。因此與縣內高峰頭鎮、郯城鎮、紅花鄉等鄉鎮的王莊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以方位更名為北王莊。現有176戶、707口人。
北官莊 清康熙年間(1662—1772年)盛姓建村,稱盛家莊。後因管姓興旺,改管官,訛化為官莊。因與本縣港上鎮、歸義鄉、花園鄉等鄉鎮的官莊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以方位更名為北官莊。現有237戶、856口人。
五里橋 1967年,因蒙陰縣修建岸堤水庫,由蒙陰縣舊寨鄉郭家上峪遷來部分庫區移民於此建村,取名衛東。因與本縣紅花鄉衛東村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以村處五里河的石橋旁,更名為五里橋。現有46戶、158口人。
青石塘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李姓由湯莊遷此建村,以採石為業,時稱興隆莊。後因此處採石年久成塘,故改稱青石塘。現有446戶、1740口人。
東卜莊 相傳隋末卜氏攜二子由山西省避亂來此定居,稱卜家莊。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姜、劉、丁三姓相繼來居。明代以方位改名為東卜莊。現有884戶、3038口人。
西卜莊 相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劉姓由卜莊(今東卜莊)遷此定居,因村居西,故名西卜莊。現有303戶、1060口人。
黃店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黃姓在此居住開店,時稱黃金店,後簡化為黃店。現有180戶、716口人。
錦程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村。焦、耿二姓最先來此荒野居住,得名湖裡。因與縣內郯城鎮、楊集鎮等鄉鎮的湖裡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以吉祥嘉言更名為錦程。現有292戶、1071口人。
風渡口 村後風渡嶺上原有載“大唐盛世”的唐碑,據此,該村約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因北依風渡嶺,南靠涑河渡口,故名風渡口。現有177戶、671口人。
廖屋 據廖氏宗譜載,廖氏十三世自廖屯遷此居住,現已傳至二十五世。據此,該村約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因此處原是廖姓穀場,並築有場屋,故得名廖家屋,簡化為廖屋。現有183戶、700口人。
廖屯 相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村,稱徐元埠。廖氏族譜載:“廖氏系南都旺族,自永樂遷都燕京,隨駕北上至沂郡蘭邑徐元埠,墾種田土,遂居焉”。墓碑載:“始祖廖邦寧初居南都應天府,自明三世永樂建都燕京,隨駕北上至沂郡南七十里徐元埠,墾種田土,而安居樂業,稱為功業軍人”。以此改名廖家屯,簡化為廖屯。現有684戶、2549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