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牆

補牆

《補牆》是一首詩歌,作者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麻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學習兩年。這前後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並開始寫詩。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羅伯特·弗洛斯特16歲開始寫詩,20歲時正式發表第一首詩歌。他勤奮筆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詩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頓以北》(1914),《山間》(1916),《新罕布夏》(1923),《西流的小溪》(1928),《見證樹》(1942)以及《林間空地》(1962)等。

基本信息

全文

有一點什麼,它大概是不喜歡牆,

它使得牆腳下的凍地漲得隆起,

大白天的把牆頭石塊弄得紛紛落:

使得牆裂了縫,二人並肩都走得過。

士紳們行獵時又是另一番糟蹋:

他們要掀開每塊石頭上的石頭,

我總是跟在他們後面去修補,

但是他們要把兔子從隱處趕出來,

討好那群汪汪叫的狗。我說的牆縫

是怎么生的,誰也沒看見,誰也沒聽見

但是到了春季補牆時,就看見在那裡。

我通知了住在山那邊的鄰居;

有一天我們約會好,巡視地界一番,

在我們兩家之間再把牆重新砌起。

我們走的時候,中間隔著一垛牆。

我們走的時候,中間隔著一垛培。

落在各邊的石頭,由各自去料理。

有些是長塊的,有些幾乎圓得像球.

需要一點魔術才能把它們放穩當:

“老實呆在那裡,等我們轉過身再落下!”

我們搬弄石頭.把手指都磨粗了。

啊!這不過又是一種戶外遊戲,

一個人站在一邊。此外沒有多少用處:

在牆那地方,我們根本不需要牆:

他那邊全是松樹,我這邊是蘋果園。

我的蘋果樹永遠也不會踱過去

吃掉他松樹下的松球,我對他說。

他只是說:“好籬笆造出好鄰家。”

春天在我心裡作祟,我在懸想

能不能把一個念頭注入他的腦里:

“為什麼好籬笆造出好鄰家?是否指著

有牛的人家?可是我們此地又沒有牛。

我在造牆之前.先要弄個清楚,

圈進來的是什麼,圈出去的是什麼,

並且我可能開罪的是些什麼人家,

有一點什麼,它不喜歡牆,

它要推倒它。”我可以對他說這是“鬼”。

但嚴格說也不是鬼.我想這事還是

由他自己決定吧。我看見他在那裡

搬一塊石頭,兩手緊抓著石頭的上端,

像一個舊石器時代的武裝的野蠻人。

我覺得他是在黑暗中摸索,

這黑暗不僅是來自深林與樹蔭。

他不肯探究他父親傳給他的格言

他想到這句格言,便如此的喜歡,

於是再說一遍,“好籬笆造出好鄰家”。

英文原文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That sends the frozen-ground-swell under it,

And spills the upper boulders in the sun;

And makes gaps even two can pass abreast.

The work of hunters is another thing:

I have come after them and made repair

Where they have left not one stone on a stone,

But they would have the rabbit out of hiding,

To please the yelping dogs.

The gaps I mean,

No one has seen them made or heard them made,

But at spring mending-time we find them there.

I let my neighbour know beyond the hill;

And on a day we meet to walk the line

And set the wall between us once again.We keep the wall between us as we go.

To each the boulders that have fallen to each.

And some are loaves and some so nearly balls

We have to use a spell to make them balance:

"Stay where you are until our backs are turned!"

We wear our fingers rough with handling them.

Oh, just another kind of out-door game,

One on a side. It comes to little more:

There where it is we do not need the wall:

He is all pine and I am apple orchard.

Myapple trees will never get across

And eat the cones under his pines,

I tell him.He only says,

"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

Spring is the mischief in me,

and I wonderIf I could put a notion in his head:

"Why do they make good neighbours?Isn't it

Where there are cows? But here there are no cows.

Before I built a wall I'd ask to know

What I was walling in or walling out,

And to whom I was like to give offence.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That wants it down."

I could say "Elves" to him,

But it's not elves exactly,and I'd rather

He said it for himself. I see him there

Bringing a stone grasped firmly by the top

In each hand, like an old-stone savage armed.

He moves in darkness as it seems to me,

Not of woods only and the shade of trees.

He will not go behind his father's saying,

And he likes having thought of it so well

He says again, "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

詩人介紹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是最受人喜愛的美國詩人之一,留下了《林間空地》、《未選擇的路》、《雪夜林邊小駐》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1874年3月26日,羅伯特·弗羅斯特出生於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他11歲喪父,之後隨母親遷居新英格蘭。此後,他就與那塊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弗羅斯特16歲開始學寫詩,20歲時正式發表第一首詩歌。他勤奮筆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詩集。他一生歷盡艱辛和痛苦,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女)。成名後的弗羅斯特受聘於多所大學,經常外出讀詩和演講,“經常拖著病體疲憊不堪地回家。”他詩歌中常常出現與孤獨、絕望、死亡等關聯的意象如冬、雪、冰、霜、枯葉等。因此,弗羅斯特常常以凋零的玫瑰、乾枯的花朵等以喻體以映襯孤獨、悲哀、寂寞的內心世界。 1895年12月19日結婚,其後兩年,與妻子幫助母親管理一所私立學校。其間,寫詩投稿給各種刊物,但很少得以發表。他賣出的第一首詩《我的蝴蝶:一首哀歌》1894年發表在文學周刊《獨立》上。

1897年秋,弗羅斯特入哈佛大學,以便成為中學拉丁文和希臘文教師。但不到兩年因為肺病而中斷學業,從事養雞。1900年舉家遷往新罕布夏州德里他祖父為他購買的農場。經營農場失敗,又重新執教(1906年——1912年)。這前後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最著名的詩歌大多是在德里創作的,但並未引起編輯們的興趣。

1912年,弗羅斯特帶領全家遷居英國。在倫敦期間結識了埃茲拉·龐德、E.托馬斯、 T.E.休姆、W.W.吉布森、L.艾伯克龍比和其他詩人。在這些朋友的幫助下,倫敦一家出版公司立即接受他的抒情詩集,1913年以《少年的意志》(A Boy's Will)為題出版。接著,他的敘事詩集《波士頓以北》(North Of Boston)又在1914年出版。英國評論家的熱情讚揚引起美國出版界的重視。三家美國出版公司立即向他約稿。

羅伯特·弗羅斯特

羅伯特·弗羅斯特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弗羅斯特於1915年2月返回美國,在新罕布夏州經營農場。適逢他最初的兩部詩集在紐約出版。受到美國讀者的熱烈歡迎。從此,他名氣大增,結束了默默無聞的年代。以後4次獲得普利茲獎(1924年的《新罕布夏》、1931年的《詩歌選集》、1937年的《又一片牧場》和1943年的《一棵作證的樹》)。先後在阿默斯特學院、密西根大學和哈佛大學等院校執教或做研究工作。他對植物學極感興趣。《少年的意志》(A Boy's Will)中大部分詩歌是描寫植物的。大自然對他來說具有宗教意義。

他的詩對異常廣泛的各式各樣的讀者都有吸引力,因為它可以用那么多的不同方式來欣賞。在詩歌創作手法上,同 20世紀多數詩人截然不同。他不進行詩歌形式的試驗與改革,而是反覆聲稱滿足於用“舊形式表達新內容”。他學習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用貼近普通男女使用的語言抒發感情,描述日常生活的事件與情景。因此,他的作品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風靡一時的矯揉造作和感傷悲切的詩歌相比似乎“毫無詩意”。他還受19世紀英國詩人白朗寧的影響,在詩歌中運用戲劇獨白或對話的手法。他對古希臘和古拉丁語作家,特別是忒奧克里托斯和維吉爾的研究,使他打下了寫作牧歌的基礎。他採用通俗上口的語言、人們熟知的韻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比喻和象徵手法,描寫新英格蘭地區寧靜鄉村的道德風尚。然而,他的詩歌並不僅僅記錄為人忽略的自然界事物或鄉野村民的舉止行為。他對大自然的描寫常常蘊涵深刻的、象徵性的、甚至是形上學的意義。他的優秀詩篇常常超越個人的外觀同內心世界、他人、大自然以及整個宇宙的直接關係,以某種方式說明他的深刻宗教信仰所依據的價值觀。儘管他詩歌中相當一部分描寫恐懼和疑慮,但總的傾向還是積極向上的。

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在約翰·甘迺迪1961年的就職儀式上十分引人注目,朗誦了他特地為這一場合寫的詩篇《全才》。 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惟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緻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牆》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牆。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於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托馬斯·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1916)、《新罕布夏》(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場》(1936)、《林間空地》(1962年)和詩劇《理智的假面具》 (1945年)、《慈悲的假面具》(1947年)。 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後仍陸續有新作發表。1963年1月29日,弗羅斯特在波士頓去世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