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殊

袁文殊

袁文殊(1910~1993),筆名舒非,著名的戲劇電影評論家、電影事業家,新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他中學時期就開始參加進步學生活動。1930年,進廣東戲劇研究所戲劇文學系學習編劇,次年發表處女作——獨幕話劇《領帶》。1933年,袁文殊擔任了“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廣州分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的領導工作。1934年初,袁文殊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活動,擔任執行委員,並負責戲劇理論組的工作,為團結革命、進步的戲劇理論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組織活動。同時他還以舒尼、薛尼等筆名撰寫了大量戲劇電影的評論文章。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袁文殊(1910—1993),原名文樞,廣東興寧縣大坪人。1926年國小畢業,參加“大革命青年會”。次年考取興民中學新制第六屆,暑期參加大坪革命青年會達務學校組織的革命宣傳活動,演話劇,發傳單。其後,被選為學生自治會宣傳部長。1930年秋考取廣州戲劇研究所學習戲劇文學,次年發表處女作《領帶》(獨幕劇)。1932年參加廣州文化界大同盟,從事進步文藝活動。1933年,擔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廣州分盟負責人。1934年擔任中國左翼劇聯執行委員,10月被捕判刑5年。1936年,在全國各界要求釋放政治犯的呼聲中保釋出獄,繼續在上海從事戲劇工作。1937年,任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三隊副隊長。1940年,任《新華日報》報社編輯。次年10月,奔赴延安,在魯迅美術文學院戲劇系任教師、班主任、系主任等職。1947年,任牡丹江“魯藝”文工團長。1948年,任東北魯迅文藝學院教育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主要著作有獨幕劇集《民族公敵》、電影文學劇本《遼遠的鄉村》、論文集《電影求索集》和《影壇風雲錄》。

1993年病逝,彌留之際,將其稿費12萬元捐贈給家鄉辦學 。

個人生平

原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袁文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993年1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袁文殊1910年10月出生在廣東興寧縣一個農民家庭。

“七七”事變後,袁文殊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三隊,任隊長,率隊先後到蘇州、揚州、南京、安慶、九江和武漢等地,進行抗日救亡演劇活動。1938年出版了他的獨幕劇集《民族公敵》,收入了《民族公敵》、《壯丁》、《謠言》、《兩兄弟》等獨幕劇。1941年,他在重慶《新華日報》編輯部協助工作。自1941年10月至1945年,他先後在“魯迅文學藝術學院”戲劇系擔任教員,班主任,系主任等工作,編寫了講義《劇作教程》,撰寫了論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與中國演劇》,創作劇本《軍民一家》。1942年袁文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9年冬,袁文殊被調到文化部電影局任專職電影編劇,次年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遼遠的鄉村》。1953年任文化部電影局劇本創作所所長。1956年,他被調往上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兼黨委書記,後發展成上海電影製片公司,任經理兼黨委書記。1957年起,他擔任了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局長等職。1960年初,袁文殊被調至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書記處任第一書記,1963年出版了論文集《電影求索錄》。粉碎“四人幫”,袁文殊以極大的熱情,組織影協恢復工作,建立了領導機構,恢復了中國電影出版社,重新出版和恢復出版了一批電影書籍和多種期刊,還相繼組織了多次電影創作、理論研究的學術活動,逐步把“影協”的工作納入正常軌道。1979年10月,袁文殊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並擔任了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1983年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論文集:《影壇風雲錄》。

人物評價

袁文殊堅決擁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路線,在病中仍關心黨的十四大召開,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前景而歡欣鼓舞。袁文殊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