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哲俊

袁哲俊

袁哲俊教授,我國著名刀具專家,在刀具和超精密加工領域具有很深厚的學術造詣。1948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系,歷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製造教研室副主任,切削刀具教研室主任,精加工教研室主任。袁哲俊教授是機械製造學科首批博士生導師,是哈工大機械製造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袁哲俊(1926— )教授。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人。1948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系。195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班。歷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機械工業部工具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期致力於金屬切削、刀具、精密加工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80年研製成功新型測力儀。主編有《金屬切削刀具》、《齒輪刀具設計》等,撰有《一種新的臨界穩定公式及其絕對穩定切削判據》、《一種具有高剛度和高自振頻率的新型三向測力儀》等論文。

艱苦歲月,蘇聯經驗學為己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我國機械製造業在艱苦的境況中蹣跚起步。哈爾濱工業大學作為當時重要的工科院校,義不容辭地接過了培養國家重工業人才的重任。1948年,袁哲俊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留在上海工具機廠工作。1 949年上海解放, 為回響黨和國家建設東北重工業基地的號召,他毅然辭去了在上海的工作,隨馮仲云為團長的東北招聘團來到哈爾濱,起初先在哈工大研究班隨蘇聯專家學習, 後留校任教。期間,他有幸見證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製造專業從創建、成長、壯大直至成為全國重點學科的全過程。作為學科創始人之一,他的奮鬥征程,同時也是我國機械製造專業的一個發展縮影 。

解放初期,由蘇聯派來的專家分布在我國各行各業施以援助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現象,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製造專業就是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建立的。1952年2月, 第一批蘇聯專家進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校將正在研究班學俄文的袁哲俊等人調出,隨蘇聯刀具專家古林學習。同年3月,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哈工大成立了機械製造工藝專業和機械製造工藝教研室,這是國內成立最早的機械製造專業和機械製造教研室,而袁哲俊此時被委以重任—— 被任命為教研室代理副主任。從此,袁哲俊開始了對機械工業半個世紀的漫漫探索征程。

1952年12月, 哈工大成立工具機刀具專業和工具機刀具教研室,袁哲俊再次被委以重任,擔任工具機刀具教研室主任。1954年,在他的努力下,工具機刀具教研室被進一步進行細分, 分為工具機教研室和切削刀具教研室,袁哲俊憑藉其專業所長,擔任切削刀具教研室主任。

特定時期特定方式,這一時期的袁哲俊雖年輕, 卻全然接受了學校委以他的重任。結合當時特定的歷史狀況,他一方面虛心向蘇聯老大哥學習,學習蘇聯的專業設定; 一方面在思索著如何將蘇聯經驗學為己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他緊跟學科發展進行教學改革,包括充實教學新內容、增設新課程等。期間,他還發起組織全國和國際學術會議,積極開展學術活動等,為發展符合我國特色的機械製造專業埋下了伏筆。1988年,在袁哲俊及其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該校機械製造專業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位居全國前三名。

“機械製造專業的創建和前期的發展,蘇聯專家是做出很大貢獻的。” 袁哲俊對此做出了肯定的評價。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樣特定的狀況下,袁哲俊及其團隊並沒有因此而產生依賴的心理,也不墨守成規,在吸收他人所長的同時, 逐漸豐滿了自己的羽翼,為“自給自足” 地發展我國工具產業奠定了基礎。

奮鬥時期, “大刀闊斧"志在強國

“在學習掌握蘇聯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採納英美教育的長處, 結合中國國情, 走有自己中國特色的道路” ,這是專業發展初期,袁哲俊及一代人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文革後,經過近十年的磨練,他帶領下的教研室和專業逐步成長壯大,形成了以推廣先進刀具,提倡刀具革新,加強科技創新把中國早日建成製造強國為發展目標的特色教研室。

這一時期, 我國已是製造大國但不是製造強國。以袁哲俊教授主要進行的刀具工業研究為例:近年來,我國工具工業雖也有不小發展,但較工具機業的飛速發展, 仍顯落後。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高效先進刀具,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雖然我國也出口不少刀具,但主要是低檔廉價品。針對這一窘況,袁哲俊帶領他的科研室深入研究,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對我國刀具工業的研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他們喊出了要大力發展高效先進刀具的口號, 呼籲工具企業改變理念,生產高效先進刀具;同時提出“組織聯合體、實行三結合、振興我國工具工業”的建議。他們呼籲刀具企業和刀具材料企業聯合,刀具生產企業、學校研究機構和刀具使用單位“三結合” , 以此發展現代高效先進刀具,振興我國工具工業。得益於這樣的觀點,他們聯合哈爾濱汽輪機廠、哈爾濱理工大學、成都工具研究所、哈爾濱量具刃具廠和哈爾濱第一工具廠等合作進行了切削和高效刀具的研究,取得多項有實用意義的成果。

為配合國家工業的發展需求,使得國家的強國之路走得更為順暢,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袁哲俊首先倡議為研究生新開設涉及學科前沿的兩門課程: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術》和《機械製造實驗技術》,同時還講授《自動化現代技術》(部分)。由於這三門課程對機械專業極為重要,故課程開設後不久都被確定為學位課。因為這三門課程內容新穎、多變,又都沒有教材,直到袁哲俊退休時還無人可接替講授。如何“創建新課程、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這一時期,袁哲俊考慮得最多的,也是做得最多的事情。無論是科研還是教學, 最終的出發點都是幫助我國儘快完成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 “今後,原材料生產與刀具生產之間的關係必須打通, 中國也必須大力打造自己的、包含刀具材料生產的大型刀具企業集團。未來的刀具行業將是少數大型刀具企業和較多的專業廠並存的局面, 大型刀具企業應能真正發展形成中國刀具業的核心航母, 帶動整個刀具行業水平的提高, 振興我國的工具工業。”袁哲俊如是建議。奮鬥時期,作為哈爾濱工大機械專業令人尊敬的學科創始元老,或許人們關注的多是他在教學上的成就,而教研背後,更多的是經過多年實踐沉澱下來的真知灼見。

個人專著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術(第一版,第二版)

納米科學與技術(第一版,第二版)

1.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術(第一版,第二版)

2.

納米科學與技術(第一版,第二版)

人物評價

“教書解惑奮竭力,傳道育才更盡心;益智立德薪火繼,革命喜有後來人。”從事高等教育5O余載,袁哲俊教授如今早已是桃李滿天下,學生分布在專業領域成為中流砥柱。長江後浪推前浪,刀具工業乃至機械製造業的發展有了新的延續, 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挺進的日子將不再遙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