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慈

袁亞慈,女,原海門市三和鎮三南村村支部書記。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她從15歲當村民小組會計開始一直到1998年退休,當了48年的村幹部。1998年,60周歲的袁亞慈光榮退休了。但她仍然為集體作著奉獻,積極扶持幫助年輕幹部做好工作。只要他們遇到難題,她都會盡力幫助解決。2000年三南、社南、牛洪三村合併為一個三南村,村里合併後聯通廣播遇到困難,她不僅出力做民眾思想工作,還捐資10000多元;為修五組中心路捐款2000元。

獲獎情況

袁亞慈1980年榮獲“江蘇省勞動模範”稱號;1983年、1989年、1993年先後三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9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被南通市授予“優秀支部書記”稱號;1990年榮獲“江蘇省雙學雙比生產能手”稱號。她多次當選鄉、縣、市、省各級人大代表。 [1]

人物特寫

袁亞慈帶領黨員幹部,深入田間調查研究,然後制定了改造方案,決定動員民眾開挖一條貫穿全村的15米寬的灌溉渠,建造一座排澇閘,為改造三南水系邁出了新的一步。三南村人為了“水”吃盡了苦頭,若要提高民眾生活、提高糧食產量,就要從根本上解決“水”的問題。於是袁亞慈號召大家節約一切資金用於水利建設上。第一年完成排澇閘建設;第二年興建引水閘;第三年又建成了灌溉閘。這樣三南村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水系,澇能排旱能灌,三南人民再不受老天的威脅。

袁亞慈由於過度疲勞,引起膽囊炎發作,常常痛得臉色臘黃,冷汗直冒,並一直發著高燒,最終撐不住,只好住院。可她在醫院哪能待得住?轉換嘗試新的經營模式,遇到的問題較多,村幹部頻頻去醫院請示匯報,一談就是一二小時,有時遇到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她還會從醫院“溜”回村里,親自出馬解決問題。這導致她的病情總得不到控制,前一天掛鹽水把高燒退了下來,第二天體溫又升了上去,如此反反覆覆,使得醫生對她非常生氣,並要求護士對她進行“嚴格管制”。病情剛見好轉,袁亞慈就在醫院待不住了,向醫生好說歹說,要求出院。一回到家,就不聽家人勸阻,騎上腳踏車到各村民組長家裡了解情況,給有意見的民眾做思想工作,又召集村幹部開會,商討解決方案,把工作細分到每個幹部,各人分頭帶領民眾平田、固渠、插秧苗。等500畝水稻種好後,接下來的除草、施肥、打農藥等等,她都要操心去一一落實。水稻成熟了,她又聯繫農機站,來機械化收割。當大型收割機開進村里農田收割時,全村人民幾乎都趕去觀看,家家戶戶都只要拿著麻袋去田頭分稻子就行了,真的是一片喜氣洋洋。當年農作物產量有了很大提高:水稻畝產過2000斤、皮棉畝產過200斤。一開始思想沒轉變過來想不通的村民也由衷地笑了起來。

袁亞慈從不搞特殊,以身作則,勤儉持家,對各工廠開支及村委開支筆筆審查,互相監督。她與村長陸學蘭一起去山東催款,兩人為省錢從不打的,路太遠時就坐小三輪,買兩個饅頭就解決了一頓飯,住宿找那種便宜的招待所,後來笑談:招待所不錯,省錢,只是被子髒了些,出門在外哪能太講究。雖然村經濟發展了,但仍有一些家庭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跟上大家的步伐,生活還是有困難。有戶村民,夫婦倆,男的只知道吃喝玩樂不當家,女的有嚴重的精神病,生活比較困難,他們十七八歲的兒子對家庭喪失了信心,常外出和一些社會上的不良人員接觸,若任其發展極有可能走上違法的道路。袁亞慈一邊對其苦口婆心地教育,一邊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把他安排進村工廠上班,又利用村困難救助金幫助他蓋房、娶妻、生子,這讓他們全家從心底感激袁亞慈。還有一戶因病致貧的村民,袁亞慈常去他家探望,每次去都會用自己的錢一百、二百地給予接濟。五組村民袁品禮,年老又無子女,一直到現在袁亞慈都年年接濟他。袁亞慈生活儉樸,平時兒女過來看望她,若不事先打招呼,來後除了自己地里種的蔬菜,在她的碗櫃裡竟端不出一盤葷菜。她對自己的生活是能省就省,可接濟起別人來從不吝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