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我國財政部和世界銀行共同實施的中國經濟改革實施技術援助項目的支持下,衡水湖自然保護區啟動了“衡水湖濕地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及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示範項目”,我們承擔了其中的一個子項目“衡水湖生物多樣性調查”。項目的目標是為保護區科學研究與保護管理提供基礎資料,為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監測長江水對當地生物群落的影響奠定基礎。2007年3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鄭州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野生動植物研究所、北京動物園和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共同組成了生物多樣性調查隊,先後在保護區開展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監測。參照衡水湖原有的有關調查資料,編寫成《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本書旨在為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管理、濕地可持續發展以及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基礎數據。全書記述了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魚類、鳥類、昆蟲、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的分布,全面訂正了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各個生物類群的物種數目,討論了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和分布情況,探討了該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為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發展及可持續利用提供可靠的生物學依據。
目錄
代序 衡水湖的變遷
第1章 概述
1.1 地理位置
1.2 地質
1.3 地貌
1.4 土壤
1.5 氣候
1.6 水系
1.7 歷史變遷
1.8 生物資源概況
1.9 社會經濟概況
1.10 保護現狀
參考文獻
第2章 植物
2.1 區系組成
試讀章節
第1章 概述
1.7 歷史變遷
衡水湖由黃河、漳河、滹沱河、滏陽河四條古河道沖積產生,與冀中南平原相伴形成。第四紀全新世期問由於古黃河、古漳河、古滹沱河等都曾先後流經此地,河流的遷徙擺盪、湖面的擴展萎縮和湖水的深淺變化,使得本區河湖相沉積交替出現,互為透鏡狀分布。如在早全新世地層中,雖以河流相沉積為主,但在中部地區已出現了湖相沉積;中全新世期間,雖然湖相地層廣布,但其中仍夾有河流相沉積;晚全新世期間,主要為河流相沉積,只在湖區腹部地區有湖相淤泥質層狀沉積。湖區全新世地層主要由褐色黏土、亞黏土、輕亞黏土、黃色粉砂及細砂組成,多為互層。砂層以粉砂及粉土為主,細砂較少。地表表層的岩性在湖區及東部以亞黏土和黏土為主;中隔堤及湖區西部以輕亞黏土及砂土為主;湖區圍堤以亞黏土為主。全新世沉積物埋深一般在20m左右。
歷史上,衡水湖是古代廣阿澤的一部分,廣阿澤包括任縣的大陸澤和寧晉縣的寧晉泊。經過多年滄桑變遷,衡水湖這片自然蓄水窪地的面積才穩定在120km2左右。
歷代曾在衡水湖多次興修水利。椐文字記載,隋朝,冀州州官趙煲在冀州城東修建趙煲渠(鹽河)。唐貞觀十一年,冀州刺史李興利用趙煲渠灌溉農田。清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敏恪“導(湖水)使入滏(陽河)”,“建石閘三孔,宣洩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