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路
“街坊級國際大獎”都是來自林林總總的所謂中美電影節、澳門國際電影節、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中澳國際電影節、休斯頓國際電影節……這些電影節到底都是什麼來路呢?
為了讓電影走出去,於是一連串甚至連名字本身都矛盾的“國際華語電影節”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一般來說,由兩頭吃得開的人牽線,從官方到當地小店都拿出預算,請留學生做義工,於是海內外華人共襄盛舉,一起為當地華人華僑在戲院里放放祖國的最新電影,而國內的電影工作者們,則欣然赴會,欣然領獎,大家握手、拍照、一團和氣。
原因
一面是國外的華人勢力越發壯大,一面是國內的電影產業日益火爆。於是,曾經的一些老外電影愛好者自己主辦的社區電影節、街坊電影節,也成了一些國產片相中的目標。雖然未必有什麼見不得人的暗箱操作,但是片方掏了報名費、主創團隊願意出席、甚而慷慨解囊捐助一些善款等等,或許就能換來一兩座獎盃(大多數都是些人人有份的分豬肉獎)。何況,這種時候也要公允地說,某些國產電影奪魁,可能真是在於品質不俗,要知道,不少外語片也拙劣得難以想像。
電影節,本就是一場Party。政客、商人、掮客、戲子、觀眾,觥籌交錯間,各取所需。據統計,全球有上萬個電影節,在法國,甚至平均每天有一個以上的電影節在舉辦著。其絕大多數,都是影迷組織,影迷聚會,自娛自樂的小型看片會。所以,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在各種“野雞”電影節上凱鏇,其實也談不上有多不堪,畢竟,“不野雞”的電影節,全世界板著指頭數也沒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