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行書體,是繼楷書之後產生的一種新書體,是六大書體之一。六大書體,即篆書體、隸書體、草書體、楷書體、行書體和馬書體。六大書體,前五種是古代產生的書體,馬書體是當代書法家馬永安獨立創作完成的一種新書體——馬書體,也稱馬體、馬體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六種書體。啟功先生形容書法,楷書是坐,行書是走,草書是跑。啟功先生還講了坐怎么坐,走怎么走,跑怎么跑。啟功先生講,寫楷書不能慢,慢了則呆則滯;寫行草不能快,快了則飄則滑。有人習慣把行書和草書相提並論,其實行草完全是兩碼事,行書和草書產生的年代相去甚遠。草書產生要早於楷書,而行書卻是楷書的一種輔佐書體,差著輩分。行書,有行開楷、行書、行草之分。行楷近於楷書,行草近於草書,行書介於兩者之間。史書稱,東漢潁川劉德升,小變楷法為行,被稱為“行書鼻祖”。劉德升是桓公、靈公時代書法家,大約在公元147年。行書到了東晉王羲之,達至成熟和頂峰。王羲之至今約2000年,書法史上無出左右者。
行書的產生與發展
行書之稱始於西晉衛恆《四體絕書》。張懷在《書斷》中是這樣闡述行書產生原因的: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既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所謂之行書。在東漢晚期已有行書了。
從行書的產生。形成和歷代演變的發展過程來看行書並沒有開成獨立的“行法”。這是與篆、隸、草、楷的最大區別。行書無法卻有體。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卻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便於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換。另外,行書具有緊粘其他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書譜》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 。行書萌發於兩漢,成行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南北朝至初唐書壇,是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氛圍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顏真卿行書開一代新風。此後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均受其影響。元至明中葉。無論是趙孟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晉唐書風中占據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書發展的飛躍階段。其特點:一是出現了帶群體性質的具個性化的行草書家。二是在碑學思潮影響下出現了用北碑筆法寫行書的風格。前者是一種“尚勢”書風。後者是民間碑書體風格。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於漢未。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草案。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行草”。
行書的書寫特點
同楷書相比,行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減省點畫:為了書寫簡便,行書對楷書的某些部位作了簡化,或減省點畫,或併合線條。如“話”字的“言字旁”,原楷書繁寫為七畫,寫行書就只有兩畫,省去了五畫;“然”字的四點水,由四點變為一橫,省去了三畫;“近”字的游水,由一點三彎折加一平捺,簡化為一豎橫折,也省掉若干彎曲波捺;“佛”字中間原是變形的“弓”字,現用橫折彎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兩彎。減省點畫,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筆勢流動A:增加勾挑與牽絲:寫楷書要求點畫分明,一筆一畫地寫,寫行書則可點畫連起來,在點畫之間增加勾挑與牽絲。勾挑是在沒有勾挑的點畫上,順勢寫出短勾,如“古”字的橫畫,“好”字的撇畫;牽絲是在前後不相連的點畫之間順勢用細細的牽絲相連,如"絲'宇中間的點畫,“心”字的中右兩點。行書的點畫之間有了勾挑與牽絲,便顯得筆勢流動,意態活潑。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與牽絲不能太多,否則用筆就顯得不乾淨,造型也不美觀了。B:改變書寫筆順:行書的書寫筆順,採取的是草書筆順,同原有的楷書筆順不同。如“秋、有、戎、半”四個宇,前為楷書筆順,後為草書筆順。在寫行書時,改變書寫筆順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而且要合乎草書的規範。
(3)用筆靈活:行書用筆比楷書靈活,同樣的點畫寫法不大受約束。如“戈”字,橫畫寫好後,既可以直接從右側翻筆上去寫戈勾,也可以從右側上去繞個小圈再寫戈勾;“也”字的浮鵝勾,由上翻筆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寫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寫好橫豎畫後,筆勢從左邊寫撇挑,但如果從右邊翻筆寫撇挑,也有道理;至於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書寫法,由上回鋒寫一挑固然好,用牽絲把豎勾與斜挑連起來寫則更佳。
(4)體態多變:行書是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其活動範圍廣,表現力豐富,往往一個字有幾種寫法,體態多變。如“是”字的四個字尾,“花”字的四個字頭,寫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寫意,同中有異,多樣而統一,饒有趣味。體態多變是行書的長處,是楷書
六大書體的藝術風格與區別
書 體 | 點 畫 | 結 構 | 取 勢 | 運 筆 | 起 筆 | 收 筆 | 折 筆 |
篆書體 | 沒變化 | 正 | 右上 | 沒變化 | 藏鋒 | 回鋒 | 不停 |
楷書體 | 有變化 | 正 | 右上 | 有變化 | 藏鋒 | 回鋒 | 停頓 |
隸書體 | 有變化 | 正 | 右上 | 有變化 | 藏鋒 | 回鋒 | 停頓 |
行書體 | 有變化 | 變 | 變化 | 有變化 | 變化 | 變化 | 不停 |
草書體 | 有變化 | 變 | 變化 | 有變化 | 變化 | 變化 | 不停 |
馬書體 | 有變化 | 側 | 右下 | 有變化 | 露鋒 | 露鋒 | 不停 |
六大書體的代表作與書法家
書法字型分類 | 書法字型代表作 | 書法家 | 參考年代 |
篆 書 | 泰山刻石 | 李斯 | 秦公元前219年 |
隸 書 | 褒斜道刻石 | 佚名 | 漢公元63年 |
草 書 | 索靖 | 草書狀 | 晉公元239—303年 |
楷 書 | 宣示表 | 鍾繇 | 三 國公元151—230年 |
行 書 | 蘭亭序 | 王羲之 | 東晉公元303—361年 |
馬 書 | 《 馬體書法》 | 馬永安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2010年 |
行書的其他書法家和書法作品
王羲之《蘭亭序》![](/img/4/36a/nBnauM3X1EDM1UDO4gTN0czM0MTMzAzN0IDMwADMwAjMxAzL4U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img/5/954/nBnauM3XzIzN3YTO4gTN0czM0MTMzAzN0IDMwADMwAjMxAzL4U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的“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米芾《蜀素帖》
![](/img/e/da1/nBnauM3X0cTMwETM5gTN0czM0MTMzAzN0IDMwADMwAjMxAzL4U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米芾書法宋代以來,為後世所景仰。其作書謂“刷字”,意指其作書行筆方法與前人不同。
宋史載:“米元章初見徽宗,命書《周官》篇於御屏。書畢,擲筆於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徽宗潛立於屏風后聞之,不覺步出縱觀。”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