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實驗診斷

血流感染是指細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一種全身感染性疾病。血培養可獲得陽性結果。血流感染常為重症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其發病率呈持續增高趨勢。早期恰當的初始抗微生物治療對降低病死率至關重要,然而細菌耐藥性日趨嚴重常導致治療失敗。血流感染的診斷常有賴於不同部位多次血培養獲陽性結果或其他嚴格的診斷標準。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血白細胞總數增多,多為(10~30)x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可伴明顯的核左移和中毒顆粒。機體免疫反應差者及少數革蘭陰性桿菌血流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可正常或減少,但中性粒細胞依然增多。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時血小板數目減少。
2.病原學檢查
(1)血培養為最重要的檢查手段,宜在抗生素使用前,寒戰、高熱時採血,並反覆多次送檢,推薦同時採集雙側不同部位兩套(需氧、厭氧)血培養標本,每套採血量為10~20ml。已套用抗生素的患者,可於培養基中加入硫酸鎂、β-內醯胺酶、對氨基苯甲酸等破壞某些抗生素,或採用血塊培養基,提高陽性率。另外,骨髓中細菌較多,且不易受抗生素影響,因此骨髓培養陽性率較血培養高。膿液、胸腔積液、腹水、腦脊液等塗片或培養也可檢出病原菌。
(2)分離出病原菌後要做藥物敏感試驗,以指導臨床醫師合理選用抗生素。若一般培養基無細菌生長,疑存在L-型細菌血流感染時,應做高滲鹽水培養。真菌生長慢,培養陽性率低;厭氧菌培養分離至少需要1周時間,不利於指導臨床用藥,因此近年有採用氣相色譜法、離子色譜法等技術在1h內測定標本中病原菌代謝產物,有助於真菌和厭氧菌的診斷。免疫螢光法可快速、敏感且能特異地檢測厭氧菌。還可用免疫酶標組化法快速鑑定產氣莢膜梭菌。
3.其他檢查
(1)降鈣素原檢查有助於區分是否為細菌性感染,測定值越高,往往感染病情越重。
(2)鱟試驗可測定血清等標本中革蘭陰性桿菌內毒素,但不能鑑別為何種病原菌,對診斷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有一定幫助。
(3)DNA探針、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可用於快速診斷。
(4)病程中如繼發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損害,或並發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時,應做相應檢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