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檢查
1.血管壁與內皮細胞的檢查
出血時間測定、毛細血管脆性試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檢測、6-酮-前列腺素F1α測定以及血漿凝血酶調節蛋白活性檢測。
2.血小板的功能和抗體檢查
血小板黏附試驗、血小板聚集試驗、P-選擇素測定、血小板抗體檢測。
3.凝血系統檢測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凝血酶原時間測定、纖維蛋白原檢測等。
4.抗凝系統檢測
血漿凝血酶時間檢測、血漿抗凝血酶活性測定、血漿蛋白C活性檢測等。
5.纖溶活性的檢測
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測定、血漿D-二聚體定量檢測、血漿硫酸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血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測定等。
參考範圍
1.血管壁與內皮細胞的檢查
(1)毛細血管脆性:出血點在10個以下為正常,超過10個為試驗陽性。
(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107.5%±29.6%。
(3)6-酮-前列腺素F1α:(17.9±7.2)mg/L。
(4)血漿凝血酶調節蛋白活性:94%±26%。
(5)出血時間:(6.9±2.1)分鐘。
2.血小板的功能和抗體檢查
(1)血小板黏附試驗:玻珠柱法為62.5%±8.6%;玻球法男性為34.9%±6.0%,女性為39.4%±5.2%。
(2)血小板聚集試驗:各實驗室應建立自己的參考區間。
(3)P-選擇素測定:9.4~20.8ng/mL。
(4)血小板抗體檢測:正常人血漿中不含血小板抗體,抗體檢測陰性。
3.凝血系統檢測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男性:37 s±3.3s;女性:37.5 s±2.8s。
(2)凝血酶原時間(PT):男性11~13.7s;女性11~14.3s。待檢者的PT值較正常對照值延長超過3s以上才有臨床意義。凝血酶原時間比值為0.82~1.15。
(3)纖維蛋白原:2~4g/L。
4.抗凝系統檢測
(1)血漿凝血酶時間:正常為16~18s,超過對照3s以上為異常。
(2)血漿抗凝血酶活性:108.5%±5.3%。
(3)血漿蛋白C活性:100.24%±13.18%。
5.纖溶活性的檢測
(1)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測定:正常溶解時間>120分鐘;<70分鐘為異常。
(2)血漿D-二聚體定量檢測:正常值為0~0.256mg/L。
(3)血漿硫酸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正常人為陰性。
(4)血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測定:<5mg/L。
臨床意義
1.血管壁與內皮細胞的檢查
(1)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可見於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微血管功能障礙、血小板數量減少或功能障礙,如過敏性紫癜、維生素C缺乏症、老年性紫癜等。
(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檢測:Ag濃度增高可見於心絞痛、糖尿病、心肌梗死、腎小球疾病、腦血管病變、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大手術後、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等;Ag濃度減低可見於血管性血友病。
(3)6-酮-前列腺素F1α測定:6-酮-前列腺素F1α減少可見於血栓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腦血管病變、腫瘤轉移、心絞痛、動脈粥樣硬化、周圍血管血栓形成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4)血漿凝血酶調節蛋白活性:血漿凝血酶調節蛋白活性水平增高反映血管內皮細胞的抗凝作用增強,可見於血栓病。
(5)出血時間延長見於血小板數量或質量異常、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和DIC),還可見於血管疾病(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和單純性紫癜)。出血時間縮短見於某些嚴重的血栓性疾病,但不敏感。
2.血小板的功能和抗體檢查
(1)血小板黏附試驗: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見於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絞痛、腎小球腎炎、口服避孕藥等;血小板黏附率減低見於血管性血友病、巨血小板綜合徵、血小板無力症、尿毒症等。
(2)血小板聚集試驗: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可見於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絞痛、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小板聚集率減低可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尿毒症、低纖維蛋白原血症、肝硬化等。
(3)P-選擇素測定:血塊收縮不佳或不收縮,常見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無力症、原發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嚴重凝血障礙、纖維蛋白原或凝血酶原明顯減少等。
(4)血小板抗體檢測:指示紅細胞平鋪在反應孔底部表面,為陽性,表明標本中含有血小
板抗體;指示紅細胞在反應孔底部中央形成紅細胞聚集,為陰性,表明標本中不含血小板抗體。
3.凝血系統檢測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時間延長表示內源性凝血系統活性減低,可見於肝臟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低凝期及纖溶亢進期、低纖維蛋白原血症、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抗Ⅷ因子抗體、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狼瘡抗凝物、類肝素類物質增多等;時間縮見於血栓前狀態及血栓性疾病。
(2)凝血酶原時間測定: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表示外源性凝血系統活性減低,可見於肝臟疾病、維生素K缺乏或吸收障礙、VII缺乏及低纖維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時間縮短,可見於口服避孕藥、血栓前狀態及血栓性疾病等。
(3)纖維蛋白原檢測:增高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傳染病、糖尿病、結締組織病、急性感染、惡性腫瘤等;減少可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綜合徵、重度肝炎或肝硬化及某些藥物治療後。
4.抗凝系統檢測
(1)血漿凝血酶時間檢測:凝血酶時間延長,以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纖維蛋白原消耗為多見,也可見於肝素增多或類肝素樣抗凝物質增多及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
(2)血漿抗凝血酶(AT)活性測定:增高可見於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出血性疾病以及心臟瓣膜病伴心力衰竭和肝大,口服抗凝藥及套用黃體酮類藥物。減低常見於肝臟疾病、血栓性疾病、DIC、套用肝素治療等及先天性AT缺陷。
(3)血漿蛋白C(PC)活性檢測:血漿蛋白C活性減低可見於先天性PC缺陷或獲得性PC減少。
5.纖溶活性的檢測
(1)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測定:時間降低見於原發性和繼發性纖溶亢進,後者常見於手術、應激狀態、創傷、休克、變態反應、前置胎盤、羊水栓塞等。時間延長表明纖溶活性減低,可見於血栓前狀態、血栓病或套用抗纖溶藥等。
(2)血漿D-二聚體定量試驗:升高提示有血栓形成和纖溶發生,見於深靜脈血栓、肺栓塞、DIC、重症肝炎等疾病,作為診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溶栓治療有效的觀察指標。
(4)血漿硫酸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正常人均為陰性結果,也可見於原發性纖溶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晚期;陽性可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中期,在創傷、惡性腫瘤、敗血症、腎小球疾病、人工流產等情況下可出現假陽性的結果。
(5)血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測定:升高見於原/繼發性纖溶亢進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