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蠶豆黃萎病英文名:Broadbeanvertieilliumwilt
病原中文名:黑白輪枝孢(棉黃萎病菌)
病原拉丁學名: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侵染蠶豆外,還可侵染苜蓿、巢豆等。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為害症狀
初僅在植株一側發生黃化,另一側顏色正常,莖部上面的葉片,自下部開始向上部逐漸黃化,黃化葉片起初呈蒼綠色或綠黃色,後完全變黃。近地面的葉片,邊緣向上方稍捲曲,後葉片頂端和邊緣逐漸乾枯,有時出現黑色小斑塊,嚴重的蔓延到整個葉片表面,最後病葉乾縮、枯死或脫落。莖桿上的位置較高的葉片,雖稍顯黃色,但大都能逐漸恢復正常綠色或轉為正常生長狀態。病株較健株矮小,該病擴展到一定階段,即停止不再擴展,病株最後能恢復健全,其新生的莖櫱和葉片也表現正常。在大田植株充分發育時,不易識別出病株。病原形態特徵
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稱黑白輪枝孢(棉黃萎病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生長適溫22.5℃,30℃能生長,最適pH5.3~7.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休眠菌絲、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多數報導種子內外帶有菌絲或分生孢子,可以做為病害的初侵染源,但也有人認為種子不帶菌。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借風、雨、流水或人畜及農具傳到無病田。翌年病菌從根部的傷口或直接從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後在維管束內繁殖,並擴展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複侵染。病菌發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菌絲、菌核60℃經10分鐘致死。一般氣溫低,定植時根部傷口癒合慢,利於病菌從傷口侵入。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2)與非豆科、茄科實行4年以上輪作,有條件的可與水稻及蔥蒜類輪作,1年即可見效。
(3)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和充分腐熟有機肥。
(4)藥劑處理土壤,播種前667m2撒50%多菌靈2kg後耙入土中有效。
(5)種子處理,播種前種子用60%防霉寶水劑i000倍液拌種後悶二小時再播種。
(6)發病初期澆灌50%混殺硫懸浮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5升。或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300倍液,每株澆灌100毫升。
(7)發病初期也可噴灑60%防霉寶可溶性水劑1000倍液或上述殺菌劑,但噴藥後4小時內遇大雨應補噴。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