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姓

蟲姓

一種相當少見的姓氏。蟲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以古播州為郡望。邾國滅亡後,邾國國人將國號“邾”去“邑”以“朱”為姓氏,以念故國之情。而居於蟲邑即蟲牢之故民,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蟲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huì(ㄏㄨㄟˋ)。

基本介紹

蟲[蟲、蚛,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亦可讀作huì(ㄏㄨㄟˋ),但是不可讀作chóng(ㄔㄨㄥ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蠶蟲氏,出自遠古蜀地原始部落蠶蟲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一直以來,播州人(今貴州遵義)論及前賢,總津津樂道於漢三賢、清三賢。漢三賢即為尹珍、舍人、盛覽,清三賢即為鄭珍、莫友芝、黎庶昌。其實清三賢中的莫友芝原籍獨山,學習生活於播州地頭,其墓道在今遵義洛安江畔。而漢三賢中的盛覽,今多記為黔南人氏。實際上,歷史上還有兩個播州人,其功業成就遠在此六賢之上,卻不為今人所知。蠶蟲氏→柏灌氏→魚鳧氏→杜宇氏→開明氏:是遠古蜀地人文發展的基本線索。

蠶蟲氏部落,其後裔族人有以“蜀”為姓氏者,後簡筆為“蟲”,稱蟲氏,皆尊奉開明帝鱉令(鱉靈)為得姓始祖,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邾國蟲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蟲,為春秋時期邾國的一個邑地名,全名為“蟲牢”,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北部一帶。在史籍《左傳·昭十九年》中記載:“宋公伐邾,圍蟲三月。註:蟲,邾邑。”據史籍《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左傳·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繹”。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期通稱“鄒”或“騶”。許多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後期其他相鄰大國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邾俠開創的邾國,後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並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後人尊為朱氏、邾氏、顏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邾國的“邾”字寫法很多,建國以後曾以“蛛”作為國名,後來改加“邑”為“邾”字。“邾”字的讀音在古代有兩種讀法:在齊過人所纂的《公羊傳》一書中,“邾”字讀為“邾婁”,為雙音節字;而魯過人所纂的《左傳》一書中則讀為“鄒”。這兩種讀法在古籍中被寫成“邾國”或者“鄒國”,其實指的是同一個諸侯國家。

周敬王三十五年(邾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85年),邾隱公逃出了吳國,他先到魯國,又到齊國,最後投奔了越國。越王勾踐又把他送回邾國,重新立他為國君。但是備受流浪之苦的邾隱公卻不思悔改,仍然被國人罵作無道,這一次就連支持他的越國人也發怒了。越王勾踐出兵將邾隱公抓到越國再次囚禁起來,並立曹革的弟弟曹何為國君。此後,邾國的世系不再有詳細的記載,人們只能簡單地知道邾國在曹何之後再傳八世,最後在周烈王姬喜七年~周顯王姬扁二十九年期間(公元前369~前340年),即楚宣王熊良夫執政時期被楚國所滅,邾國共傳了二十九世。

邾國滅亡後,楚宣王將其王室成員和貴族們遷到邾城(今湖北黃岡),而其他非王室成員和平民則分別遷往齊、魯等國。失國後的邾國國人將國號“邾”去“邑”以“朱”為姓氏,以念故國之情。而居於蟲邑即蟲牢之故民,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蟲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huì(ㄏㄨㄟˋ)。

得姓始祖

鱉令(鱉靈)、邾俠(曹俠)。

遷徙分布

蟲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以古播州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播 州:即今貴州遵義地區 。古代時期為西南部的一個割據政權,公元前八~前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為夜郎屬地。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歸漢,始有農耕,史稱“林木慰薈、田疇豐美、蓋奧區也”,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自從漢武帝在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後,作為邦國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唐朝貞觀十三年(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貴州遵義市置播州,唐貞觀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詩仙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在該地區。

唐朝乾符三年(丙申,公元876年),楊端率軍擊敗占據播州的南詔政權,自立為主。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楊實獻開始割據播州地區,以土司世領播州。北宋朝大觀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北宋時期復置,宋宣和二年(庚子,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廢播州為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為砦,隸珍州,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而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南宋朝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賽因不花。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隸屬於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為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駐地在今貴州遵義,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其時轄地大致相當今貴州遵義市、甕安、黃平、凱里、湄潭、餘慶、金沙、仁懷、習水、赤水、桐梓、綏陽、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縣地區。元朝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節和水東宋隆濟因不滿元廷徵發,聯合各部起義,元發思州、播州兵討伐。元朝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軍擒殺蛇節、宋隆濟。楊漢英因功進資德大夫,子孫承襲其職。元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歸明朝,明朝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為播州宣慰司。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楊應龍反叛即“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朝末年楊端據播州始,至萬曆楊應龍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間保疆墾土,屢有戰功。七百多年間中原及四川地區歷經五代十六國之亂、金人之亂、蒙人鐵騎統治、元末大亂,而播州之境巋然,巴蜀流民多歸附。清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全市共轄兩區、兩市、八縣和兩個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堂號

播州堂:以望立堂,亦稱遵義堂、牂柯堂。

歷史名人

蟲 達:(生卒年待考),碭人(今安徽碭山)。著名西漢朝將領,曲成侯。據史籍《通志·氏族略》 :“蟲氏、漢有功臣曲成侯蟲達。”蟲達(一作蠱逢)以曲成戶將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至霸上為執珪,為二隊將屬悼武王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羽陳下。此人在成為大將軍呂澤部下前,應該是一支部隊的首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