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蟠虺紋壺 pán huǐ wén hú基本信息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尺寸:高37.8、口徑8.8厘米。
出土時間.地點:1963年莒縣天井汪出土。.
詳細描述
容酒器。平蓋,中間一蛇背拱為鈕,兩邊有二獸首吞蛇銜環。肩有二獸環耳,近底處有一環鈕。蓋及腹部飾蟠虺紋。
關鍵字
壺
盛液體的器皿。商代已有,春秋戰國尤其盛行。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銅壺內就保存有二千三百年前的古酒。也用於盛水。商代的壺多扁圓,貫耳,圈足。西周的壺圓形,長勁,大腹,有蓋,獸耳銜環。春秋的壺扁圓,長頸,肩上有二伏獸,有蓋,蓋上常作蓮瓣裝飾;也有方壺。戰國的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瓢形等。圓形壺到漢代稱鍾,方形壺則稱“鍅”。
蟠虺紋
蟠螭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蟠螭紋中的“蟠”屈曲,“螭”為沒有角的龍。其特徵為張口,卷尾,或兩龍相交,或群龍交纏。一般交龍個體較大,這是與蟠虺紋有別之處。蟠螭紋多見於鼎、敦、豆、壺、盤等頸、腹、蓋、足部,它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