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蟠虺紋螭提梁銅盉 pánhuǐwénchītíliángtónghé
基本信息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口徑12、高29厘米
羅定縣太平公社出土
詳細描述
直口、豐肩、扁鼓腹、圜底、扳耳、三足、半環把。肩上和下腹分別飾兩條三角形、“s”紋組成的帶狀花紋。提梁作龍形,前有首生雙角的蟠螭紋形頭,脊有雙鰭,與頭其相對稱的後部是尾;身上有前後兩脊。嘴作獸頭形,飾細雷紋,張口直挺。把飾“s”形雲紋。耳由蟠螭紋組成,三足亦飾蟠螭紋。
關鍵字
盉
古代盛酒器。或說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形狀較多,一般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銴,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線。從商代至戰國都有,尤其盛行於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款足;還有一種異形盉,流在頂上,主要見於商代前期。西周的盉款足的較少,而多四足。春秋戰國時出現了圓腹、有提梁的盉。
蟠螭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蟠螭紋中的“蟠”屈曲,“螭”為沒有角的龍。其特徵為張口,卷尾,或兩龍相交,或群龍交纏。一般交龍個體較大,這是與蟠虺紋有別之處。蟠螭紋多見於鼎、敦、豆、壺、盤等頸、腹、蓋、足部,它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