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內容
“蟒蛇行動”的作戰計畫是:誘捕和襲擊在山區再集結的“基地組織”戰士。像坎大哈這樣的重點要塞迅速崩潰,迫使生存下來的“基地組織”戰士重新撤退到位於巴基斯坦邊境的1萬英尺高的山頂洞穴中。12月,駐守在托拉博拉的“基地組織”戰士躲過了美軍對洞穴設施的轟炸,逃進山區。參聯會副主席佩斯上將說:“有多條通路可進出山區,因此可以猜想在那裡的“基地組織”分隊可能有2、3、15或20個,美軍地面部隊還未直接與他們接觸。美軍當時任務是支援“北方聯盟”部隊,並為美軍空襲部隊指引轟炸目標。當“北方聯盟”部隊遇到“基地組織”時,投降談判開始。儘管美軍想方設法對巴基斯坦邊境進行監控,但是仍然有許多“基地組織”戰士逃離阿富汗。令美軍煩惱的是,他們無法抓住那些疏散的“基地組織”戰士。當“基地組織”戰士開始再次在東部集結時,他們已對不穩定的和平和阿富汗新政府構成威脅。2002年2月,美軍中央司令部密切關注著沙科德地區附近正在集結起來的一支“基地組織”部隊,這支部隊已成為嚴重威脅。美軍衛星和無人駕駛飛機也在嚴密監視這些人員的行動。為更清楚地監視這支部隊的行蹤,美軍派出小分隊插入該地區。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描述“基地組織”仍在構成危險時說:“他們的目標是重新集聚力量,設法推翻阿富汗過渡時期政府和殺傷盟軍作戰部隊人員;此外,他們還試圖重新將阿富汗作為恐怖活動的基地。
準備工作
“蟒蛇行動”的部分準備工作包括:在霍斯特地區附近的一個基地內,對被選用的阿富汗士兵進行步兵戰術授課和訓練。美軍特種作戰部隊按基本步兵技術要求大概訓練了多達1000名阿富汗士兵,旨在提高他們的作戰能力並使他們適應協同進攻作戰。除阿富汗士兵外,參加“蟒蛇行動”的還有200名訓練有素的特種作戰部隊官兵,他們分別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德國和挪威;法國攻擊機則參加聯合空中值勤。美軍中央司令部殲滅“基地組織”被圍戰士的計畫是採取“活動中接觸”。美軍放棄了以往傳統的前線作戰的戰術,其目的在於占領主要陣地,對已知的幾個洞穴、設施和“基地組織”的其它據點形成嚴密包圍。當“基地組織”戰士在阿富汗“北方聯盟”部隊前面逃跑時,美軍和盟軍作戰部隊將抵達那裡,把他們抓獲。美軍第10山地師師長指出,阿富汗戰爭是一個重大轉折。由於空中力量的攻擊精度遠遠超過了以往戰爭中的打擊精度,因此空地協同作戰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行動過程
美軍中央司令部前司令官托米·弗蘭克斯將軍在其回憶錄中把“蟒蛇行動”稱為“一次絕對性的重大勝利”。而實際上,這次行動的原始作戰計畫在實施的第一天就遭遇了重大挫折。“蟒蛇”行動於2002年3月在阿富汗東部的沙希果德峽谷地帶展開,弗蘭克斯將軍回憶錄的客觀描述為本案例的研究建立了基本框架。美軍在阿富汗戰爭打響三個月後,開展了“蟒蛇行動”,欲藉此清剿逃竄到沙希果德峽谷內的塔利班和“基地”武裝分子。為了達成此目的,美軍高層精心打造了一套複雜、狡猾的作戰計畫,其中包括由美軍和阿富汗親美武裝聯合實施的“錘與砧”行動。然而美軍最終奪取勝利的原因卻並非在於成功實施了該行動,而在於及時調整了作戰計畫和作戰手段,調用數量遠大於原計畫的作戰飛機,利用空中火力壓制並殲滅敵軍,幫助地面部隊展開進攻。
美軍在原始計畫中預測,“蟒蛇行動”將只是一場3天之內即可結束的小規模戰鬥,但它後來卻持續了17天,而且前7天的交戰都很激烈。3月2日到3月18日,“蟒蛇行動”從打響到最終獲勝,參戰部隊殲敵數百,並迫使敵軍殘部撤離沙希果德峽谷,奪取了對峽谷的控制權。行動中總計8人陣亡,50餘人受傷。此戰獲勝的關鍵在於:通過組建聯合作戰部隊和運用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美軍展現出了一種靈活的戰場適應能力,足以應對任何意外和艱險。“蟒蛇行動”是美軍當年在阿富汗戰場最後一次與敵正面交戰,之後敵軍便開始採用游擊戰術與美軍周旋。在該行動中,參戰人員的大量傷亡引發了軍內的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在於:戰前情報評估、軍隊指揮體制、阿富汗盟軍部隊的可信度和輕步兵裝備,以及空地協作對敵實施空中精確打擊。
行動結果
“蟒蛇行動”過後的幾個月內,美軍著手對戰鬥中暴露出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整改,在20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動戰鬥中,任何類似的錯誤都未再犯。“蟒蛇”動作為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投入最大的一場戰鬥,不論是它的積極面還是消極面都對現代軍事行動和國防轉型具有重大意義,其形成的經驗和教訓應當被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