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營特色
三強五變三突出
1.三強:強身,強心,強神;五變:變觀念,變飲食,變起居,變運動,變興趣;三突出:突出靜養,突出按摩,突出熏蒸;即“三強五變三突出”。並通過一定周期(不少於30天)系統訓練和調養,從根本和源頭上培植和提升體內正氣,降伏病氣,再造健康機體。
2. 通過不少於30天的調訓,達到三通:食道、血道、氣道通暢;一平:五臟六腑平衡。即“三通一平”食道、血道、氣道三通暢,五臟六腑一平衡。並使學員將融式文化養生方法學成本領,成為習慣,建立起嶄新的“福壽春生活方式”,實現生命健康、長壽、快樂、和諧的長治久安。
3. 通過教學、健身、娛樂、義工等日常活動的“一日常規”養成式訓練。即採取揉腹、按摩、熏蒸、禪步、操練、導引、站樁、觀香、授課、誦讀、飲食、起居、環境等複合性手段,達到“三強五變三突出”和“三通一平”,使營員感受到中華養生文化的魅力,理解融式養生系統造福百姓的草根文化,實現營員參加文體習練、養生康復的願景。
康復營訓練可歸納為心性訓練+自愈操法+自然養生療法,這樣易堅持,而且效果很好,不易反彈。
養生方法
(1)禪步法
在行禪步時,以特殊行走方式(整個腳底板與地面保持平行,達到平起平落),活化足端末梢神經,以及整個腿部的經絡,促進關節組織的氣血循環。
融式禪步法在古法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如配以旋律適宜的音樂,要求行步時注意雙腳虛實的轉換,並在熟練後,注意命門作為支點,延長單腳的支撐時間,同時和著韻律。
(2)融式操法
通過特殊的形體引動,使體內氣機自然的開合、升降,以廣納天地日月之精華而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配合息道呼吸法加速體內新陳代謝,提高血氧量而促使血液得到淨化。
(3)神光法
自古養生家認為“目為心之先鋒”,“其機在目”,且“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操作者先兩目圓睜,緊盯香頭,不眨眼,不久酸脹,使眼底分泌物流出,以疏通眼底不暢的經絡系統。
融式神光法在傳統基礎上,增添了新的內容。使用上好的檀香粉所制線香,點燃訓練(在其焚燃過程中釋放藥性,通過呼吸及體表進入人體,產生化濁留清、凝神聚氣的效能,同時起到清潔環境清新空氣的作用)。
(4)熏蒸法
精選無污染的純草本植物,富含野生氣,具極強的通竄性,宣腠理、調血氣、達經絡,尤其作用於肢體末梢神經,溫熱效果明顯,主要作用藉助野生氣的通宣性,排除人體的風寒、內濕、內熱,並同時飲用純野生茶飲,外調內服,補氣快,淨化血液、平衡“三高”效果甚佳。
熏蒸法從選藥到炮製完全按照道藥的規制,採用先煮沸騰,後取藥湯入盆,先薰後洗、過程中續加藥湯數次,以保證藥溫,強化藥效。與此同時加服特製並具有淨血補氣功效的茶飲,以保證體內水液平衡,經過數年的實踐,並未見任何異常不良反應(只是因體質不同,而呈現效用差異)。
為強化效果,在輔助設施上又加以改進,如隔離腳與藥水,使藥汽充分作用於整個人體,採用厚棉質,使作用後的藥汽適時排出體外。
(5)揉腹法
融式的固本揉腹著眼於壯腎養肝、不分順逆, 按照一個方向進行較長時間的按揉(力度適宜),最低不少於30分鐘。
(6)站樁法
經過多年大量實踐,在原有基礎上,又有改進,如:站立強調內八字、膝內扣。因為人的腳外側不吃力,側承擔力量,故內八字,又中醫學的足三陰經,久之,整個下肢的氣血通達且充足,對各種腰腳病、糖尿病併發症的壞疽、腿部各種靜脈曲張、膝關節的各種炎症等下肢的生理問題皆有明顯效用。
(7)心性訓練
選擇經典著作中朗朗上口、喜聞樂見的篇章,(如《為人民服務》、《八榮八恥》、《黃帝內經》、《性命圭旨》、《孟子》、《弟子規》、《大學》、《中庸》、《心經》等部分或片段),通過誦讀聲波傳導,互動闡述調心,喚起身心共鳴,增進德智體能。
康復原理
(1)融氏養生系統因循天道自然的養生規律,在它的十五個系列項目中,泡腳熏蒸如春,可養精提升,升以治寒;意念講授如夏,可智慧發散,散以治實;吟誦真言如秋,可寧心斂神,聚以治虛;沉靜站樁如冬,可氣沉丹田,降以治熱。符合養生規律,順從自然之道,喚起生命的自然療能,達到康復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2)意念是生命的導航儀。意念具有穿透性,獨立性,融合性,主導性。命為意之帥,意為氣之帥,氣為血之帥,血為體之帥,這是生命活動生克制化的順序演變。純潔意念,生存才有意思,工作才有意義,生活才有意境。融氏養生以端正意念入手,讓健康自然回歸。
(3)心懷善者,無堅不摧,心懷孝者,無往不勝,善可健身,孝可興家,忠可強國,義可兼濟天下,仁可普度世界。學習是一種信仰,信仰是靈魂的寄託。融氏養生系統所從事的古典文化教育,可使身、家、國、天下融為一體,人心向善,對人體健康,家庭和諧,國家安定,天下太平,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發起單位
文化部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中醫藥文化遺產委員會
支持單位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孝道基金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
見證專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軍區總醫院、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等單位9名研究員、教授、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