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繁體字:螅 亦作“螅1”。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拼音: xī 注音: ㄒㄧ
繁體字:螅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蟲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6
筆順:豎折橫豎橫捺撇豎折橫橫橫捺折捺捺
五筆86:JTHN
五筆98:JTHN
五行:金
UniCode:U+8785
四角號碼:56130
倉頡:LIHUP
GBK編碼:F3A3
規範漢字編號:6100
筆順編號:2512143251114544

基本解釋


xī ㄒㄧˉ
◎ 〔水螅〕腔腸動物,身體圓筒形,褐色,口周圍有觸手,附在水溝中的水草或枯葉上。大多雌雄共體。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見“水螅”( shuǐxī):一種腔腸動物,身體圓筒形,生活在水中

漢語字典

[][xī]
[《廣韻》息七切,入質,心。]
[《廣韻》所櫛切,入櫛,山。]
亦作“螅1”。
見“蟋蟀”。

音韻參考

[廣 韻]:去例切,去13祭,qì,蟹開三去祭B溪
[粵 語]:sik1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字形對比

水螅

腔腸動物水螅類中的多孔螅是一個很小的類群,為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所特有,從淺水到30m深處均有分布。多孔螅具有堅硬的石灰質骨骼,常常是構成珊瑚礁的重要成分,為造礁生物之一。多孔螅屬水螅綱(Hydrozoa)、多孔螅目(Milleporina),目下只有多孔螅(Millepora)1屬,全世界已發現生活的多孔螅有10餘種,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等熱帶海區。我國已記錄5種多孔螅,標本采自台灣、海南及西沙群島等地。化石種類的多孔螅發現於三迭紀以前,是一類古老的動物。
多孔螅目與擬珊瑚目(Stylasterina)都具有塊狀的石灰質骨骼,因此常常將此2目並為1目,稱水螅珊瑚目(Hydrocorallina ),也有人將多孔螅包括在螅形目(Hydroida)內。但大數學者認為,依據多孔螅特殊的結構特徵,應單列一目。
多孔螅的石灰質骨骼為向上生長的不規則的葉狀或分枝狀
高可達 30~60cm。生活的多孔螅其骨骼為共肉(coenosarc)所覆蓋,共肉由外胚層、內胚層及中膠構成,呈肉質狀。多孔螅體色鮮艷,有綠、黃、白、褐等色。體表具有許多大小兩種分布不規則的孔,因以得名。較小的孔稱為指狀孔,較大的孔稱為營養孔。
多孔螅的共肉的上皮伸入孔內,在石灰質骨骼內形成共肉管,管子分枝,構成複雜的網狀
多孔螅的石灰質骨骼即由共肉管分泌形成的。管內分布有蟲黃藻。共肉管的垂直管與體表的大小孔相接。垂直管又為水平的石灰質板橫截。水螅體只從頂端的石灰質板處伸出孔外
雌性和雄性水母體可自由游泳,生命很短,只有數小時,排出生殖細胞後即死亡。
多孔螅具有2種或3種刺絲囊,水螅體有穿刺絲囊和等刺絲囊;在水螅體的基部和共肉中有寬基等粗有梢刺絲囊(只在多孔螅中存在,此亦為多孔螅單列一目的依據之一)。刺絲囊的毒性較大,刺中人會產生灼燒感。

拼音是ci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