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峙鎮
概況
蝦峙島島岸彎曲,形似蝦,游於海上,故得名蝦峙。它位於舟山群島南部,以島建鎮,面臨遼闊東海,與海天佛國普陀山,旅遊勝地朱家尖、桃花島隔海相望;距著名漁都沈家門約21公里,境內氣候宜人,年濕差小,光照充足。陸地面積22.99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人,轄19個行政村,是一個以漁為主,漁工貿並進的綜合性新興漁業重鎮。
漁業
漁業是蝦峙鎮的主要基礎產業,素有“浙江漁業看舟山,舟山漁業看普陀,普陀漁業看蝦峙”的美譽。全鎮現有各類大小漁船及漁業輔助船隻834艘,其中鋼質漁船408隻。1988年4月成立遠洋服務社以來,全鎮現有62艘北太及西南大西洋魷釣作業遠洋船隊,2001年被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評為“魷魚之鄉”。水產品加工業已形成冷凍、冷藏、魚粉和各類小包裝水產品加工體系,冷凍、冷藏容量達到3500噸,海水養殖面積1462畝。
蝦峙共有船舶修造、建築材料、船用電子、漁用機械等集體、個私企業32家,年創產值超億元。第三產業現有運輸、冷凍、冰鮮、掏沙船208艘,總投資超過8億元。
蝦峙港灣優良,海岸線總長約55.8公里,港口水深浪平,國家級重點漁港正在勘測、設計中,是理想的漁船避風良港。獨一無二的蝦峙門國際深水航道,可通航20萬噸級巨輪。島上運輸、飲食、賓館、交通、娛樂發達,客渡輪同大陸舟山本島往來自如,自然風光獨特美麗,旅遊開發正處於啟動階段,供電、道路、通訊、電視、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齊全,學校教育達到一定水平,總長3.3公里的高標準海塘已全部建成。
補充
蝦峙鎮,位於舟山群島南部(北緯29044’36”,東經122015’53”),北距區治沈家門約21.5公里。東北隔蝦峙門國際航道與桃花島相鄰。西南隔小北港、條帚門水道與六橫島、元山島相鄰。東南海域為洋鞍漁場,西北為崎頭洋。蝦峙島島形狹長,島岸曲折,岙口環列,形似浮於海上的大蝦。
蝦峙鎮政府所在地大岙,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蝦峙島早在元大德《昌國州圖志》中就有文字記載。清光緒二十六年在島上設定蝦峙區,宣統年間改稱靈和鄉,至抗戰勝利後復稱蝦峙鄉。1950年5月解放,成立蝦峙鄉人民政府,隸屬定海縣。1953年普陀建縣後劃歸普陀縣管轄。1987年普陀撤縣設區,當年8月蝦峙島建鎮,2001年原湖泥鄉併入蝦峙鎮。
蝦峙鎮是一個以漁為主,漁、工、貿並進的綜合性新興漁業重鎮,全鎮陸域面積22.9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總人口約2.4萬人。2004年全鎮社會總產值9.54億元,同比增長8.60%。其中工業總產值2.3億元,增長15.86%;漁業總產值4.82億元,減少0.07%,漁業總產量11.53萬噸,減少5.61%。人均收入7110元,增長5.04%。財政收入812.92萬元。2005年經濟發展的主要調控預期目標是:社會總產值突破10億元,其中漁業總產值4.52億元,減少6.22%;工業總產值2.35億元,增長2.17%;海運業產值2.72億元,增長29.52%。人均收入7466元,增長5.01%,財政收入與2004年基本持平。
蝦峙鎮是舟山的重要漁區,素有“浙江漁業看舟山,舟山漁業看普陀,普陀漁業看蝦峙”的美譽。全蝦峙鎮現有各類大小漁船及漁業輔助船558艘,其中:國內捕撈120馬力以上303艘,80馬力以下131艘,漁運(冰鮮)72艘,遠洋52艘(南太1艘、北太47艘、朝鮮魷魚拖4艘)。2001年被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評為“魷魚之鄉”,成為了全國沿海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民眾遠洋漁業基地。近年來,面對海洋漁業“四碰頭”的嚴峻形勢,鎮委、鎮政府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合理調整作業結構,穩妥發展遠洋漁業,開發新漁場,積極發展低耗高效作業等有效的措施和辦法,促進了漁區的第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