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紋

蛙紋

以蛙類動物為題材,用繪畫或刻劃方法加以簡化、變形,成為裝飾圖案。這些蛙紋的身體結構大體相同,但表現與裝飾手法各不相同,其風格均顯示了所處時代的烙印。它們之間應存在著一定的傳統聯繫。

起源

蛙神崇拜,是源於人類對洪水災害的祈福。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因此,他們唯有在精神上皈依某種神靈,這個令人敬畏的神靈,要具備他們所不具備,但又極其渴望具備的本領,那就是水陸兩棲。不怕洪水,還有強大的生殖能力,而蛙就成了這個神靈的載體。人們模仿它,崇拜它,希望獲得與它一樣的能力,這樣,原始先民在精神上有了戰勝災難的勇氣。隨著原始先民宗教意思的不斷發展,蛙,這個在氏族部落中深入人心的神靈形象,就自然而然的大量出現在這個時代的彩陶紋飾之中。

考古發現

半山和馬場文化的彩陶中,都有變形的蛙紋形象,屬於馬家窯文化的晚期,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

這種似蛙非蛙,似人非人 的怪物,被成為“蛙神”,也有人成為“神人紋”。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一件陶盆內壁繪有黑彩寫實蛙紋。半月形頭部,兩個圓點表示眼睛,圓形軀體,上飾點狀紋,四足形態生動。黑點大小不一,且不甚規整,風格古樸,憨態可掬。河南陝縣仰韶中期廟底溝遺址出土的蛙紋飾於陶盆腹部,殘缺不全,但可大致判定仍為蛙的形象,總體風格同早期類似,但頭部較小,僅有一黑點,身軀分隔為兩部分,形象略遜於早期。有人認為這是龜類形象。

大地灣仰韶晚期出土一件殘小口壺,該器物泥質紅陶,小口,頸部加飾一條凸施紋,圓肩圓腹,下腹部殘失。肩腹部飾一似蛙似龜的動物形圖案,黑彩,頭部整體塗黑呈橢圓形,以兩個小圓形空白表示眼睛,頂部另留一小三角形空白,圓形軀體,飾格線紋,殘留兩足。腹部另一側飾類似蛙腿的圓點弧形紋。該房址屬偏早階段。此蛙紋圖案化風格較濃厚,與早中期相比,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在天水師趙村五期出土了一件蛙紋缽,此蛙繪於陶缽內壁。與大地灣相同的是,均以格線紋表示軀體,頭部塗黑,呈橢圓形。不同的是以空白中的圓點表示雙目,軀體分隔為兩半。與仰韶中期相比,共同之處是軀體分為半圓,四足中兩足向前,兩足向後,似遊動中的形象。明顯差異之處是晚期蛙紋軀體飾格線紋,中期的寫實變為晚期的圖案化、規範化。

馬家窯文化中也出土有完整的蛙紋,與仰韶文化晚期非常相似,已蛻變為象徵性的幾何形圖案,蛙頭省略,蛙足僅裝飾性地殘留在波折線紋末端。

圖騰

很多考古學者一致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就是由蛙演變過來的,史前文化的彩陶,幫助找到了它發展變化的證據,是中華民族傳承的一種最基本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