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梯關古道

虹梯關古道

虹梯關古道位於山西平順聯通河南林縣的懸崖峭壁上,自古為晉東南與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沒有人能說清古道的開通年代,只知自明嘉靖年間正式在此憑險設關至今也有近500年歷史。今天的虹梯關是山西八大古關之一,它扼在虹梯古道的咽喉之處,虹梯關山勢險要、地形複雜,有一夫當慶、萬夫莫開之勢,抗日戰爭時期,曾有日軍自林縣侵入,行到關下,上邊的民兵一陣滾木擂石,日軍嚇的屁滾尿流,自此不敢侵入。虹梯關風光非常優美,虹梯通漢自古為上黨八景之一。

人文歷史
峽谷內有人文景觀明慧大師塔和虹梯關銘。塔在虹霓村,建於公元932年,塔高七米,呈方形,單檐五迭四柱式,覆缽尖錐頂。塔身是金則像,肌肉豐滿,剛勁有力。四邊鐫刻纏枝花邊,洗鍊大方,莊重美觀。碑灘村中有虹梯關銘,全碑199個字,每字半尺見方。此碑與《玉峽關銘》同時建造,都是敘述關隘之險阻以及陳卿起義之事,是研究歷史和書法的實物資料。

虹梯關古道虹梯關古道
站在梯後,虹梯關“石崖攀天”,“盤迴霄漢”的之字梯形古道,依稀可見。往西行便進入碾潭溝,這是虹梯河峽谷最為迷人的地方。這裡青山隱隱,溪水悠悠,峰迴路轉,峽清谷幽。行2.5公里,便見有二十餘米高斷崖瀑布直墜潭底。攀崖而上便顯示出一圓形嶂谷,周圍凌峭險矗,怪石林立,有南、西、北三條窄谷集結。枯水期,只有南面崖上的飛瀑流空,恰似活潑少女飄飄灑灑。瀑水依崖石斜流,幾經曲折,恣意迂迴,忽隱忽現,虛虛實實,又像含情脈脈的少女,牽人情腸。雨季時,三條洪峰衝出二十餘米高的斷崖奔騰匯合,來勢兇猛,滿谷轟鳴,霧氣空濛,如狂徒撒潑。再攀上南崖的峽谷,處處溪潭,怪石嶙峋。那塊谷底巨石形成的石潭,像一個光滑圓潤的天然浴盆,潭碧如染,石光似滑,令人叫絕。越進谷越狹窄,仿佛置身仙境,讓人流連忘返。
巍巍太行山,綿延八百里,猶如一條飛舞的蛟龍,時而直插雲際,時而匍匐逶迤。在其腰脊之間,隆起座座山樑,騰出道道溝壑,對中原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來,上太行入中原惟有“太行八陘”可通。位於山西省平順縣的虹梯關便是其中之一。素有“太行屏障,上黨門戶”之稱謂。
虹梯關位於山西省平順縣虹梯關鄉臭水峧村東約10公里處,地處太行山脈與華北平原銜接處,扼守著晉豫古道。據清康熙三十二年本《平順縣誌》記載:“虹梯關在張井裡柏木都,縣東北。二關(虹梯關、玉峽關)俱與河南林縣接壤。嘉靖八年夏公建立,有碑銘。”另據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晉豫古道碑記載:“自古上黨居天之脊,如黑雲之在半天,而虹梯關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黨之脊……關在萬山之巔,鳥道羊腸綿亘十數里,一夫當路萬夫莫開,險莫其焉。”
晉豫古道開創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古道遺蹟八里梯級盤旋山道今尚存。是當年晉豫之客商行旅往來的一條主要通道。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晉豫古道碑記載:“商旅往來幾經過此者無不惻然動心,是何可以聽其崎嶇而不修葺之乎?因於同志之人相商計議,而四方募化,公捐布施……通共捐布施大錢壹佰肆拾壹仟伍佰文。”涉及彰德府(今安陽市)、潞安府(今長治市)、水治鎮(安陽縣屬)、辛村鎮(壺關縣屬)、黃輾鎮(長治市郊區)、平順縣沿途村鎮等商號,捐資最多者四千文,少者幾百文。據此至少可以看出在清乾隆時期這條古道是彰德府與潞安府之間主要的交通要道。當地年長者仍能回憶起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過往客商和馱隊熙熙攘攘,沿途店鋪林立的熱鬧景象。1968年由當地民眾新修了一條長12公里繞過虹梯的“掛壁公路”。經虹梯關的晉豫古道只有在臭水峧村東的小梯嶺至虹梯關一帶可尋。由於長期廢棄不用,兩米餘寬的古道被荒草湮滅,只有當年過往商旅捐資修的山神廟、觀音堂、石板上的防滑遺蹟依稀可見。
虹梯關古道虹梯關古道

特色
臭水峧,一個很不雅的名字,實際是一個很幽靜、很美麗的小山村,由於上個世記70年代修張河公路,虹梯關古道的大部分已被公路埋沒了,殘存的古道就從這裡開始。
當地70多歲的大爺見著遊人們要行走在臭水峧的虹梯關古道,會很熱心的告訴你順著大道一直走,到前邊的村再打聽就行。行里許,不定會迎面來一騎車子的小伙子卻告訴你另外一個訊息大道遠,大夥們要找的臭水峧就是剛才那個村莊。
返回去,那個老大爺見著你說不定會很是著急,非常急迫的反反覆覆的比劃著名告訴你:小道早已沒人走了,長滿了草,驢友們根本找不到路,要走古道只能去前邊的村子,碰上人隨便一打聽都會給指路。假使本意要走小道,你看著老人那真誠的樣子實在不忍佛了他的好意,便第二次踏上那條大路。
虹梯關古道虹梯關古道

行二、三里,又碰一老鄉,再次問路,老鄉雲走大路要兩三鐘頭到小梯溝,走古道一小時就能到,從這走小路直插上去,第四個也就是那個尖尖的山頭下就是古道,但此處的小路更難找。謝過老鄉便沿溝向那個尖尖的山頭攀去,此溝果然不好找路,才進了溝走不遠就把路走丟了,而那個尖尖的山頭也被面前的山包遮住了。
面前有兩條溝,哪條是正“道”?先到左邊的溝找了找,沒有發現路,又拐到右邊的溝,但走了一會兒才發現這邊也沒有路了。同伴說“看來路還是在左邊的溝里”,建議再回到左邊的溝里去。怎看眼前的梁不高,我說上到樑上看看,率先向樑上攀去,站到樑上終於看清了尖山頭的位置,也看到了左邊的溝里果然有條小路。
重新下到左邊的溝中,又走上了時隱時現的小路,沿著小路,經過一片梯田,我們很快上到了山脊上,腳下出現一條三尺寬的沙石“大道”,從道邊壘砌的石頭看,這就是古道。那位指錯路的老爺子來,真是讓人愛、又讓人恨啊,由於他的一片好心,致使得白白損失了至少一個小時時間。
再行幾分鐘,過一個埡口,這裡變成一上一下兩條道,雖是兩條差不多的道,但稍加分辯還是不難確認哪個是古道的。又過兩個梁子,路已由沙石路變成了台階路,古道的特徵更明顯了。那台階路有的是石塊鋪成,有的則是在整塊石頭上鑿成的,雖歷經千百年風侵雨蝕卻基本完好。
順古道下行不遠,是一層層的梯田,這些梯田把原有的路系破壞了,古道再次變的不好找了,好在下邊不遠是一條大道,就是之前走過的那條饒著山走的道,於是躍下一層層梯田下到大道上。前方不遠處有一個村莊,向村子趕去,半路上碰上一個農婦,一問,又走錯了,前邊是南北村,那古道則在來的方向。跟著農婦退回來,在農婦的指點下再次踏上古道,那道初看和田間的小路沒有什麼區別,但走出幾步後就顯出了古道的本來面目,只是有的地方幾乎被草和灌木全糊死了,只有走到跟前才能看出腳下就是古道。好在這樣的路並不長,不久就可以下到溝底,不遠處有一處小廟,這是虹梯關古道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溝底一老鄉正在整地,便介紹這正是小梯溝,虹梯關就在前邊。按他指的方向順溝走去,溝底的岩石一層層的,也許這就是小梯溝名字的由來吧。
走著走著,路分了兩岔,一路不明顯的順著溝底走,而另一條較明顯的走上了山樑。走在了上樑子的路,走了一會兒便感覺不對:“出山的路為了便捷一般都走溝,除非無路可走時才上樑,這條路怎么直接上樑呢?可能應該走溝里那條路”。啊哈,難道又走錯路啦。快到山頂是一條大路,路邊座落著一個山村。向村頭正在忙碌的一個老農打聽虹梯關怎么走,“就在前邊。還有十多里”。正說著,一個似曾相識的農婦過來了,“你們怎么又回來了”?仔細一看,她正是那會兒給大夥指路的那個大姐,原來這兒正是南北村,看來小廟處的老鄉指錯了道,好像是圍著山頭轉了一個圈又回來了,原來由於口音不同,同伴間有時不太聽得懂對方的意思,錯把要去的虹梯關古道當成出發地——鄉政府所在的虹梯關村了。這可真是南轅北轍啊。原路返回,很快的又回到了小廟附近,這回那老鄉終於聽明白目的地是虹梯關古道。走過小廟,饒過幾處倒塌的石屋是寬敞的大道,寬約5、6尺以上,平的可以走車,莫非這就是民謠“三里廟五里橋二十里大街道”中的大街道?走過去果不其然,只見那街右邊是蜿蜒絕壁的峽谷,左邊是亦陡亦緩連綿不斷的山峰,路邊散落著一座又一座早已廢棄的石屋,這些大概是原來的驛站、飯店之類的吧。儘管時空飛轉,物去人無,但還是能看出古道當時的繁華。
繼續前行,路依然平坦、寬敞,只是由於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經塌毀,看著讓人心驚肉跳,需要小心翼翼的過去,否則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越往前走右側的溝越深,景越美,那溝深不可測、讓人頭暈目眩,那景美倫美喚、讓人如醉如痴。
行數十分鐘,地勢赫然開朗,左側山崖下一高台上並立著三塊古碑,這就是三通碑。其中一塊乾隆庚戌年修路石碑上刻著:“自古上黨居天下之脊,如黑雲之在半天,而虹梯之關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黨之脊,舊居平順要地。……關在萬山之巔,鳥道羊腸,綿亘十數里,一夫當路萬夫莫開,險莫甚焉。商旅往來凡經過者,無不惻然動心。是何可以聽其崎嶇而不修茸之乎?……”生動描述了虹梯關古道之險。
過三通碑,平坦的沙石路變為石階向下折去,此時的路寬足有丈二,顯的極為壯觀,與一般的山路不同,這的鋪路石全是豎著埋砌的,難怪歷經數百年仍保存完好。
由此再向前行二十分鐘就是位居山西八大名關之一的虹梯關,“先有古商道,後有虹梯關”,虹梯關已有480多年歷史了,而古商道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了,只知道20世記70年代張河掛壁公路修通前這條古道一直是連線山西河南兩省的重要通道,而虹梯通漢更為是上黨八景之一。
推薦行程
難度係數:初級戶外路線
第一天
8:00虹梯關鄉(原名梯上村)集合
8:40到達臭水嬌
10:30到達小廟
13:30到達虹梯關
14:10梯後村路口
14:40到達虹霓村
15:30返程回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