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虞美人
風滅爐煙 殘灺 冷,相伴惟孤影。判 教狼藉醉清尊 ,為問世問醒眼 是何人?
難逢易散花間酒 ,飲罷空搔首 。閒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尊前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虞美人:詞牌之一。唐教坊曲。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②爐煙:熏爐或香爐之煙。
③殘灺(xiè):燒殘的燭灰。
④判:情願、甘願、不惜之意。
⑤清尊(zūn):酒器,借指清醇之酒。判教句:意謂情願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唐皇甫冉《曾山送別詩》:“淒淒遊子苦飄蓬,明日清尊只暫同。”
⑥醒眼:清醒之眼光。
⑦花間酒:謂美景良辰時之酒宴。
⑧搔(sāo)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⑨尊前:酒樽之前。
作品譯文
冷風吹滅了香爐中的殘煙,燃盡的燭灰早已不再溫熱,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單的影子。我情願喝得酩酊大醉,借著醇酒來麻醉自己,大聲質問蒼天誰是這世間清醒不醉之人。
為何能與知己暢飲的盛宴總是相逢難,離別易,而人去宴散後,只能對著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閒愁縈懷,難以派遣,我還是用美酒和夢鄉來逃避它吧。但只怕醒來之後,滿腔的愁思就會讓我又一次來到酒杯的面前。
創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詞人妻子逝世的一周年,詞人一直沒有從妻子死亡的陰影中走出。詞人和朋友相邀喝酒,借酒消愁,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賞析
文字賞析
詞首第一句以冷風、殘煙、燭灰、孤影交織而成一幅孤寂淒涼的室內獨居圖景。“風滅爐煙殘灺冷,相伴惟孤影”,冷風吹滅了香爐中的殘煙,燃盡的燭灰早已不再溫熱;陪伴他的,只有孤單的影子。他既是自感憂愁如此,漫漫長夜該如何打發。
詞的第二句寫詞人無法派遣憂愁,只能通過借酒來消愁。“判教狼藉醉清樽”,即是說我情願喝得酩酊大醉,借著醇酒來麻醉自己。“判教”、“狼藉”,都是決絕之語,感情色彩極為強烈,說明詞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則他也不會大聲質問蒼天,問誰是這世間清醒不醉之人。“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辭-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句質問,似也點明了詞人滿腔鬱悶憂愁的原因。
詞的第三句寫借酒消愁、時光短暫。“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為何能與知己暢飲的盛宴總是相逢難、離別易,而人去宴散後,只能對著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空搔首”寫出了詞人對人生的感慨、對離別的無可奈何。
詞的尾句寫出了雖然借酒消愁,但擔心醒時又會繼續喝酒的心理。“閒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尊前“,既然閒愁縈懷,難以派遣,詞人只能用美酒和夢鄉來逃避它。但詞人又害怕醒來之後,滿腔的愁思就會讓他又一次來到酒杯的面前。“總”字寫出了詞人的懷疑,“恐”字寫出了詞人的害怕和擔心。
全詞迂迴曲折,寫出了詞人從孤獨到借酒銷愁,再到對酒產生懷疑,心中擔憂酒醒後又會繼續喝酒逃避的心理活動,和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類似。
名家點評
當代學者夢遠:本詞有“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一句,有人據此推測是容若好友顧貞觀作的。與否如此,無法考證。但從本篇秉承騷蹤,蘊含騷人之旨來看,此說還頗有道理。
當代學者寇宗基:清醒與沉醉,孤獨與憂愁,這些都是人與生懼來的大問題,詞人美好而又憂傷的吟唱,在我們的內心中會激發永恆的共鳴。
當代學者馬大勇:小詞即寫此一種情緒,其上下片各用“醒”、“醉”二字串聯,既見往復迴環之妙,更見出“世間醒眼”之痛楚無所不在。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公元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