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噬鹿形器座
《虎噬鹿形器座》,錯金銀青銅製品,於戰國時期製作,出土於河北平山中山王墓。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物雕塑作品種類繁多,精品迭出。而且,藝術家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將人和動物作為單體來表現,從而將視線轉向更寬廣的空間,熱衷於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動物之間的共存和爭鬥。其中,最為生動的作品當屬這件著名的《虎噬鹿形器座》。
虎頭和虎臀之上各有一個圓筒狀的插槽,古時候,這種插槽叫做銎,而在銎中又有兩個木榫,可以看出,這件錯金銀虎噬鹿器座應是王宮之中為了固定屏風所用的底座,而且它還只是一組中的一隻。
這是一件屏風的底座。雖然從實用角度講,它應當堅固、穩定,但作者卻獨具匠心地創造了充滿動感的雙獸形象:一隻色彩斑斕的猛虎用巨口和利爪緊緊抓住拚命掙扎的小鹿,虎腹貼地,虎尾高高甩起,身體扭曲成 s型,前足一爪撲住獵物,一爪向後用力支撐,後足則一前一後大跨度地蹬著地面。這是一個積蓄萬鈞之力,引而未發的瞬間,充滿了強大的內在力量。它的身體似乎馬上就會猛烈地轉向另一個方向,而那只可憐的小鹿眼看著就將被撕得粉碎……這是多么驚心動魄的生存鬥爭!
這件作品表明,戰國時代的藝術家們在動物雕刻方面已經跨越了一般的形似階段,開始注重於動感和力度的表現,並有意地選擇最能吸引人的瞬間去表現動物的神態。這也體現出“百家爭鳴”的社會形態對藝術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