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福建虎伯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2003年2月經中共福建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保護區機構規格為副處級,保護區行政上隸屬於南靖縣人民政府,業務上受省林業廳指導。截至2012年,實際在編人員21名。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保護區境內受燕山晚期新華夏系構造的影響,形成以北、北東向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皺褶帶,東部受福安上坪褶斷帶所控制,東北部受漳平梅林斷裂帶所制約,構成複雜的地貌輪廓。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明顯傾斜,海拔最高處達874.5m,最低處僅137m,相對高差達737.5m,高差較懸殊,地形變化複雜。根據地貌成因類型和形態特徵,地貌依次可劃分為中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等四個類型。
成土母岩按岩性分,有酸性岩、中性岩、砂質岩、泥質岩、基性岩、石灰岩、變質岩等。酸性岩分布面積最大,以花崗岩、黑雲母花崗岩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部分磚紅壤性紅壤。土壤土體結構為ABC型,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為2.5%~2.8%,土壤呈酸性,pH值4.3~4.8,鹽基不飽和,缺P、K元素,但枯枝落葉層厚,彌補了此項不足。
氣候
該區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光、熱、水條件優越。根據南靖縣氣象資料記錄,年平均氣溫21.1℃,≥10℃的年積溫5323.1~7512.7℃,持續天數273~341d;年均日照時數1973.9h,日照百分率44.7%,年平均太陽輻射量502385.4j/c㎡。年均無霜期322.4d。年均降雨量為1587.5mm~1879.6mm,年平均相對濕度79~87%。
水文
自然保護區屬於九龍江流域,區內水系發達,溪流較多,一般呈樹枝狀分布。主要河流有船場溪、龍山溪、永豐溪。各溪流上游地區大多處於深山峽谷之中,森林茂密,濕度較高 。
自然資源
植物
保護區主要植被類型有6個,群系25個,群叢34個;維管束植物1759種,其中蕨類植物170種,裸子植物12種,被子植物1577種,包括雙子葉植物1261種,單子葉植物316種。蘭花資源豐富,有建蘭、寒蘭、春蘭、墨蘭等47種,許多蘭花種類和變種、變型已被引種到世界各地。區內還有藥用植物如虎伯寮金線蓮、鐵皮石斛、葛根等680種。
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的栲屬植物,在保護區南亞熱帶雨林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高大喬木如紅栲、烏來栲是本保護區南亞熱帶雨林的建群種,閩粵栲、羅浮栲、甜櫧、米櫧則成為次生南亞熱帶雨林的建群種。
動物
保護區的動物資源具有典型的亞熱帶特性。在陸生脊椎動物地理分區中,東洋界210種,古北界29種,廣布種58種。典型的亞熱帶動物種類,尤其是樹棲和林棲動物種類豐富。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達725種。其中獸類55種,鳥類155種,爬行動物67種,兩棲動物25種,魚類61種,昆蟲(含蛛形綱)362種。
真菌
大型真菌種類達3綱16目43科187種,其中食用真菌所占比例較大,天然分布著淡黃長裙竹蓀、靈芝等;土壤微生物9目15科28屬54種。
保護對象
植物
珍稀植物13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銀杏3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福建柏、刺桫欏、粗齒桫欏、福建桫欏、針毛桫欏、黑桫欏、金毛狗、鵝掌楸、凹葉厚朴、香樟、天竺桂、閩楠、格木、野大豆、花櫚木、紅豆樹、半楓荷、香果樹等18種,福建省級保護植物有穗花杉、華南桂、黃樟、沉水樟、厚殼桂、密花豆藤等34種,地方保護植物75種。
動物
珍稀動物有26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華南虎、雲豹、黑麂、黃腹角雉、黿、蟒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黑熊、大靈貓、小靈貓、穿山甲、水獺、水鹿、鬣羚、斑羚、黃嘴白鷺、鴛鴦、雀鷹、赤腹鷹、松雀鷹、林雕、鳶、蛇雕、游隼、小隼、白鷳、花田雞、褐翅鴉鵑、小鴉鵑、草鴞、短耳鴞、長耳鴞、領鵂鶹、斑頭鵂鶹、褐林鴞、三線閉殼龜、大鯢、虎紋蛙31種;福建省重點保護動物有毛冠鹿等31種;福建省一般保護動物有196種。陸生脊椎動物屬於中國的特有種有9種;屬於雙邊國際性協定保護候鳥46種,其中中與日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38種,中與澳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8種。
規劃保護
根據國發辦通知,明確規定福建虎伯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用地)面積為2650h㎡,其土地總面積(包括村莊、農地等非林地)為3001.0h㎡,其中虎伯寮片2053.1h㎡,樂土片27.2h㎡,紫荊山片446.3h㎡,鵝仙洞片474.4h㎡。
依照編制的《福建虎伯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期工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將保護區分為3個區,即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核心區面積1 410.6h㎡,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7.0%。其中,虎伯寮片983.6h㎡,樂土片22.5h㎡,紫荊山片196.2h㎡,鵝仙洞片208.3h㎡;緩衝區面積819.2h㎡,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7.3%。其中,虎伯寮片534.8h㎡,樂土片4.7h㎡,紫荊山片182.6h㎡,鵝仙洞片97.1h㎡;實驗區面積771.2h㎡,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5.7%。其中虎伯寮534.7h㎡;紫荊山67.5h㎡,鵝仙洞169.0h㎡。在核心區只允許進行適當的定位監測與科學考察,緩衝區內可以安排科學研究、實驗觀察、監測項目、必要的野外巡護與保護設施。
根據國家林業局批准的福建虎伯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保護區積極實施管理局(局址地處南靖縣山城鎮六安村,交通方便)及虎伯寮、樂土、鵝仙洞、紫荊山4個保護管理所和北坑、象溪(即虎伯寮)、鵝仙洞和紫荊山等檢查哨卡的建設,進一步完善管護設施和防火林帶,建設防火隊伍,構成較為完善的防護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建設項目。
保護區的科研監測以“福建虎伯寮南亞熱帶雨林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為重點,依託定位監測站的建設,重點進行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並結合保護區保護與管理的中心工作,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與監測,保護區社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等。努力把保護區建設成為南亞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等研究、監測的基地;補充進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南亞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進一步完善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的實施,使區內物種得以保護而且種群數量上有所突破。監測站、開放性科研中心的建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增加,科研內容系統深入,科技投入的增加,都將使保護區科研取得較大突破。實用生產技術、管理技術的研究將大大提高保護區現代化管理水平,將使虎伯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具有國家級水平的科研基地、科教基地。
保護價值
虎伯寮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南亞熱帶東段較低緯度、低海拔分布較完整、大面積的南亞熱帶雨林森林生態系統。其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是地質變遷和特殊氣候條件而形成的。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資源,使保護區區域物質流與能量流十分活躍,結構與功能協調,時空關係適宜,從而形成一個相當龐大、相對穩定、處於主導地位的自然生態系統。這一較完善的生態系統,不僅可以調節氣候,淨化大氣和水體,保土蓄水,保護和美化自然環境,促進微生物活動,而且有利於大量野生動物的庇護、活動、繁殖,它不僅是一個蘊藏大量生物及其物種資源的基因庫,也是生物物種遺傳的優良的“天然繁育場”。茂密的森林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水土保持、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淨化環境、生物繁衍、物種基因保存等生態功能效益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
保護區植物區系成分很複雜,在15個分布區類型及其變型中,僅中亞分布類型及其變型未見,其它各種區系成分都有。以泛熱帶分布類型及其變型為最多,如:厚殼桂屬、榕屬、樹參屬、鵝掌柴屬、嘉賜樹屬、烏桕屬常為熱帶亞熱帶森林中上層的優勢或亞優勢植物。冬青屬、榕屬、算盤子屬、紫金牛屬、密花樹屬、山礬屬、衛矛屬植物在灌木層中最為常見,買麻藤屬、油麻藤屬植物是林內或林緣常見的藤本植物。特別是榕屬植物,絕大多數都是常綠的,有些種是中國熱帶雨林或山地雨林的上層植物,具有突出的支柱根或氣生根,及老莖生花現象,代表著熱帶樹種的典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