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播種後10天開始,胚軸(葉)內部黑變,苗呈黑腳症狀。當根如小指大小時,側根基部的根面上出現不規則形的淡褐色或紫黑色小斑點.播種後30一40天,經過高溫多濕時期,從接近地面部位至向下5一19cm處根部呈黑色或褐色、變細,地上部枯萎。收穫期的根面,根據不同條件,可以出現多種病斑。當播後20天感染,無土壤水分劇變的條件下、病斑隨根部膨大而擴大,呈典型的帶狀龜裂禍變病斑。病斑中央部為褐色,周邊為黑色.斑內伴有粗淺縱向龜裂。
病原形態特徵
藏卵器壁具乳突但無紋孔,卵孢子典型數目為1個。卵孢子近中心,未滿器,卵孢子平均直徑大於2.7微米,卵質中常有少數顆粒狀物,無撲捉輪蟲的專性邊行菌絲。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卵孢子形態在土壤中生存,當播種蘿蔔後、卵孢子便萌發出芽管,放出遊動孢子,由地下部胚軸或根面的側根基部侵入植物體內。 該病害多發生於排水不良或易積水的地塊,播後20天適逢多雨,即有大量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要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加強排水管理,發病田要提前消毒土壤.不可連作蘿蔔,甚至同十字花科作物的輪作也不可以。但是,在常發病田,卻可以栽培冬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