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蘭州是甘肅省省會,位於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南北兩山夾峙,黃河由西向東貫穿全市,是一座沿黃河兩岸延伸的“帶形城市”,東西長約36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0公里。市區面積146.2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92.5萬人。蘭州市行政區域包括六區: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白銀;三縣:皋蘭、榆中、永登。總面積14414.5平方公里,1984年底總人口24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沿革
蘭州是一座歷史名城。西漢時,稱金城郡,北魏和北周時稱子城,隋開皇元年(581)在此設蘭州總管府,開始有蘭州之稱。明成化十三年(1477),建成蘭州舊城。蘭州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蘭州市區面積僅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為17.2萬人,大部分建築是磚木土坯房屋。1954~1974年的總體規劃中國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蘭州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為配合蘭州煉油廠、蘭州石油化工廠、蘭州石油化工機械廠及熱電廠等骨幹工業項目的建設,編制了蘭州市1954~1974年城市總體規劃。當時,各有關部門聯合選擇廠址,對重點項目統籌安排,城市建設與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結合進行,納入統一的計畫,城市建設發展很快,到60年代初,城市骨架已基本形成。到80年代初,根據規劃建起了以石油化工為主的西固工業區;以機械、輕工、鐵路交通樞紐為主的七里河工業區;以機械、精密儀表工業為主的安寧工業區和以機械、輕工、電子工業為主的城關工業區。在城市一側比較合理地修建了鐵路幹線、站場和專用線;修建了中川民用機場。
至2000年的總體規劃1979年國務院批准了蘭州市新的城市總體規劃(規劃期到公元2000年,見圖)。規劃著名重闡明以下幾個問題: ①城市性質和規模。蘭州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之一,是一個以石油、化工和機械製造為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城市。要求到2000年將市區人口控制在100萬人以內。
②城市布局和發展。蘭州是由沿黃河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四個區形成串聯式的帶狀布局,今後城市布局仍保留這個特點。市區內的城市用地以城關區為中心向西發展。為了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在市行政區內,計畫發展建設13個小城鎮,即白銀、連城、河橋、窯街,海石灣、水車灣、中堡、花莊、河口、阿乾、永登、榆中、皋蘭。
③環境規劃和綠化。蘭州市區海拔1520米,呈大陸性半乾旱氣候特徵,市區坐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因此形成全年80%以上天數出現逆溫層,年靜風天數高達62%,蒸發量是降水量5~7倍的特殊環境;市區內工業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很大,全年約有40萬噸有害物質排入大氣中,城市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因此,將城市環境保護規劃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強調要調整工業布局,治理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市區要儘快實現煤氣化、電氣化和熱網化。在園林綠化方面,規劃建造10座公園、18座小遊園和各種綠地、防護林帶外,將充分利用蘭州市工業區、生活區和農田果園相間的特點,保留、利用和發展大片農田果園和風景名勝區,普遍植草種樹,進行南北兩山的綠化。
④城市道路和交通。蘭州市區只有一條東西方向長36公里的城市主幹道,高峰時每小時機動車流量可達到2500輛,客流和貨流不分,市內交通和過境交通混行,給城市交通帶來許多不方便和不安全因素。為此,規劃將疏通現有的東西向主幹道,繼續開闢蘭州市區濱河風致路,開拓黃河北岸主幹道,擴建、改善南山道路和拓建西津路以南的平行道以形成東西向貨運道路,預留傍山過境快速路位置,以利於帶狀城市的發展。此外,對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對外交通線路也進行了規劃,以形成一個內外暢通的交通系統。
⑤防洪治河和防震。規劃提出要杜絕盲目的淤河爭地,提高黃河堤壩的設防能力;搞好山坡水土保持,修建、維修、加固截洪壩和排洪溝,打通出水口等;規劃市區排水工程(包括污水和雨水);尤其是要打通崔家大灘、馬灘和雁灘的南河道,加強它在黃河暴漲時的泄洪作用和平時的分流作用,確保城市安全。蘭州是地震重點監視區,規劃考慮了市區防震以及地震疏散、建築防震和防止次生災害等措施。
具體目標
蘭州規劃局已向國務院遞交“十二五”規劃(於2015年6月發表於蘭州規劃網站),具體目標如下:——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區域比較優勢充分發揮,資源有效利用,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高,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初步形成,重點城市群內基本建成2小時交通圈,基本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民眾出行更加便捷。鐵路營業里程新增1.5萬公里,道路交通、通信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明顯加強,供水、防洪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12萬噸/日。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取得積極進展,森林覆蓋率達到19%左右,森林蓄積量增加3.3億立方米,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勢頭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積大幅減少。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不含西藏自治區)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4.5%,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3.5%,氨氮排放量減少6.8%,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3.4%。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明顯下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第二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製造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第三產業發展壯大,吸納就業能力明顯提高。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3。
——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全國的差距逐步縮小。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0%以上。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3個百分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超過45%。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以上。就業更加充分,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社會管理能力明顯加強,投資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