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炭疽病

蘋果炭疽病

蘋果炭疽病又稱苦腐病、晚腐病,是蘋果上重要的果實病害之一,我國大部分蘋果產區均有發生,在夏季高溫、多雨、潮濕的地區發病尤為嚴重。

症狀

蘋果炭疽病 蘋果炭疽病

主要危害果實,也可危害枝條和果台等。初期果面上出現淡褐色小圓斑,迅速擴大,呈褐色或深褐色,表面下陷,果肉腐爛呈漏斗形,可爛至果心,具苦味,與好果肉界限明顯。當病斑擴大至直徑1~2cm時,表面形成小粒點,後變黑色,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成同心輪紋狀排列。如遇降雨或天氣潮濕則溢出緋紅色黏液(分生孢子團)。病果上病斑數目不等,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甚至有上百個,但多數不擴展而成為小乾斑。少數病斑能夠由1個病斑擴大到全果的1/3~1/2。幾個病斑連在一起,使全果腐爛、脫落。有的病果失水成黑色僵果掛在樹上,經冬不落。在溫暖條件下,病菌可在衰弱或有傷的1~2年生枝上形成潰瘍斑,多為不規則形,逐漸擴大,到後期病表皮龜裂,致使木質部外露,病斑表面也產生黑色小粒點。病部以上枝條幹枯。果台受害自上而下蔓延呈深褐色,致果台抽不出副梢乾枯死亡。

病原

有性態為小叢殼屬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子囊菌亞門、小叢殼屬。子囊殼產生在菌絲層上或半埋於子座內,沒有側絲,子囊孢子單細胞,無色。

無性態為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et Sacc.,半知菌亞門、炭疽菌屬。分生孢子盤埋生於寄主表皮下,枕狀,無剛毛,成熟後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平行排列成一層,圓柱形或倒鑽形;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圓柱形或長卵圓形。

炭疽病菌除危害蘋果外,還可侵染海棠、梨、葡萄、桃、核桃、山楂、柿、棗、栗、柑橘、荔枝、芒果等多種果樹以及刺槐等樹木。

發病特點

病菌主要以菌絲潛伏在病蟲為害枝、乾枯枝、乾枯果台、病僵果等處越冬。病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8℃,最高溫度40℃,最低溫度2℃。由於病菌有潛伏侵染特點,因此其潛育期在不同品種上和不同時期長短有所不同。有時可長達50~60天。在河南鄭州地區,最感病的紅絞品種其潛育期:5月份為9~11天,6月份6~8天,7月份4~5天,8月份2~3天。

發病規律

蘋果炭疽病 蘋果炭疽病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盤在枯枝潰瘍部、病果及僵果上越冬,也可在梨、葡萄、棗、核桃、刺槐等寄主上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到果實上。分生孢子萌發通過角質層或皮孔、傷口侵入果肉,進行初次侵染。果實發病以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生長季節不斷出現的新病果是病菌反覆再次侵染和病害蔓延的重要來源。該病有明顯的發病中心,即果園內有中心病株,樹上有中心病果。病菌自幼果期到成熟期均可侵染果實。一般6月初發病,7~8月為盛期,隨著果實的成熟,皮孔木栓化程度提高,侵染減少。炭疽病菌具有潛伏侵染的特點,病害潛育期3~13天。幼果感染的潛育期長,果實成熟後感染的潛育期短,有時病菌侵染幼果,到近成熟期或貯藏期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情況下,發病重;地勢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樹冠鬱閉、通風不良、偏施氮肥、日灼、蟲害等均利於該病發生。樹勢強病輕,樹勢弱病重。不同品種抗病性也不同。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發芽前清理殘枝、枯葉燒毀。果園內不種高稈農作物,園外不植刺槐。及時夏剪,使樹冠大枝成層,通風透光。

(2)藥劑防治。同蘋果輪紋病、乾腐病。從落花後半個月開始,使用 廣譜殺菌劑進行噴施,每隔15—20天噴施1次。

(3)幼果期為重點防治期,用殺菌劑噴施。

(4)果實套袋。同輪紋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