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蘇鐵保護區位於攀枝花市西區所屬的的巴關河西岸的豐家梁子一帶,海拔2000米左右,分布著一片十分珍貴的天然蘇鐵林。 蘇鐵亦稱鐵樹,最早出現在在距今約2億8千萬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紀。它歷經滄桑,幾度盛衰。現存的蘇鐵類植物,僅一科10屬約110種,被譽為植物的“活化石”。1971年,四川省農科所和原攀枝花市飛播林場進行植被調查時,發現了這一片占地300餘公頃,共10多萬株的蘇鐵林。它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高,面積最大,植株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蘇鐵林。經鑑定,確認這是罕見的蘇鐵新種,定名為“攀枝花蘇鐵”。國際蘇鐵專家特納來此考察後驚嘆:“這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 蘇鐵是著名的庭園觀賞樹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攀枝花蘇鐵還奇在它歲歲含苞,年年開花。俗話說;“鐵樹開花馬生角”,“千年鐵樹開了花”,可見蘇鐵開花之不易,而攀枝花蘇鐵生長良好的雄株可年年開花,雌株亦可兩年開花一次,這不能說不是世間一奇。每年3—6月,只見蘇鐵林成幹上萬個黃色的花蕾爭奇鬥豔,單株如佛手捧珠,成林似彩毯鋪地。萬綠叢中黃花點點,形成一種奇異景觀。1990年以來,攀枝花市以蘇鐵命名,舉辦一年一度的蘇鐵觀賞暨物資交易會,攀枝花蘇鐵的名字已不脛而走,名揚中外.攀枝花蘇鐵與自貢恐龍、平武大熊貓被人們譽為“巴蜀三絕”。
蘇鐵花為難得一見的奇觀,專門為觀賞蘇鐵到攀枝花不為過。
保護區簡介
一、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本情況
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攀枝花蘇鐵這一珍稀瀕危植物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的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蘇鐵類植物國家級保護區。保護區地處我國西南——川、滇兩省交界的雲貴高原西北部,位於攀枝花市西區、仁和區交界處,總面積1358.3公頃,區內有天然生長的攀枝花蘇鐵23萬餘株,是一個天然的物種基因庫,是歐亞大陸蘇鐵類植物自然分布緯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株數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蘇鐵林。
攀枝花蘇鐵是1971年發現的蘇鐵新種,1981年正式定名。攀枝花蘇鐵一經發現就引起舉世關注。1983年原渡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全國首個蘇鐵自然保護區;全國首屆蘇鐵研討會及第四屆世界蘇鐵大會分別於1994年、1996年在攀枝花市召開,199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由市級直接破格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攀枝花蘇鐵是上世紀中國美麗的發現。攀枝花蘇鐵歲歲含苞,年年開花,雌雄異株,為世間一奇。每年3—6月,蘇鐵林成幹上萬個黃色的花蕾爭奇鬥豔,單株如佛手捧珠,成林似彩毯鋪地。萬綠叢中黃花點點,形成一種奇異景觀。作為生長在2.7億年前的原始裸子植物和世界性珍稀瀕危殘遺物種,攀枝花蘇鐵對研究我國橫斷山脈植物區系的發生和發展,研究古生物、古生態、古地質、古地理以及種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因此,攀枝花蘇鐵又與自貢恐龍、平武大熊貓一道被人們譽為“巴蜀三絕”。
金沙江河谷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避難所和古代分化發展的關鍵地區之一。攀枝花蘇鐵依靠得天獨厚的金沙江乾熱河谷氣候條件,避開第四紀冰川威脅而孑遺至今。保護區所在的金沙江乾熱河谷流域,屬攀西生態脆弱區,也是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重要的區域。攀枝花蘇鐵作為生物物種多樣性的精華,其本身及生態群落形態的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既是該流域重要生態特徵,也是保護的重點。
二、保護區管理機構基本情況
是林業主管部門專門負責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體管理的機構,負責攀枝花蘇鐵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並依據授權在保護區內行使行政執法職能。1983年3月14日 ,渡口市(現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以渡府發〔1983〕24號檔案批准建立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為市級自然保護區,成立管理所,由市林業局管理,仁和區林業局代管。1994年4月,攀枝花市行政區域調整,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的代管關係由仁和區林業局移交西區林業局。攀枝花市政府加大對攀枝花蘇鐵的保護力度,1995年成立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該機構於1995年11月由攀枝花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內設科室有:辦公室、資源管理科、科研開發科、護林防火辦公室、蘇鐵林區派出所。2003年6月保護區因工作之需,成立了民政保護站、猴子溝保護站、灣溝箐三個保護站。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負責全面工作,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黨支部負責黨建工作並協助行政工作的有效開展。
1、辦 公 室:負責協助管理處領導完成日常工作,協調好內部關係,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具體負責落實財務、人事、統計、衛生、文明、檔案、保密、計畫生育、信訪、機要、宣傳、政務督查工作事宜,負責管理處的後勤工作。
2、資源管理科:負責保護區內攀枝花蘇鐵及其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政違法案件的查處工作;負責向保護區周邊社區宣傳保護法律法規的工作;制定落實保護措施計畫並組織實施各項保護措施;協調保護區周邊鄉(鎮)、村、社和相關單位的關係;負責管理處安全、普法日常工作,指導、監督保護站開展工作,協調保護站與各科室的關係。
3、科研開發科:負責保護區網頁管理工作;負責對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負責保護區植被恢復及蘇鐵人工群落恢復工作;負責蘇鐵病蟲害防治及苗圃的全面工作;負責保護區的科研工作,撰寫有關科研方面的文稿、科研課題的申報及有關材料的收集、標本製作、資源的本底清查、編制保護區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等。
4、護林防火辦公室:在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展保護區的護林防火工作,制定防火計畫和方案等,建立健全護林防火設施,發生火情時協調防火力量並組織撲救。
5、保護站:在保護區管理處的領導下宣傳、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政策、法律法規,保護管轄區域內的攀枝花蘇鐵及其生境不受破壞;依法保護、管理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在有關業務主管科室的指導下監測轄區內森林資源消長和野生動植物物種變化情況,建立自然資源檔案;巡護自然保護區,觀察、監測自然保護區內的基本情況,並及時報告;維護自然保護區內的保護設施設備;積極開展社區走訪工作;在有關業務主管科室的指導下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植被恢復工作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案件查處工作;負責管理各保護站名下固定資產。
三、保護區工作開展簡介
為使攀枝花蘇鐵這一物種的保護與其生態與地理的多樣性的保護相一致,近年來,保護區堅持了以下三條蘇鐵植物的保護原則:
一是堅持保護攀枝花蘇鐵植物遺傳物質多樣性的原則。蘇鐵植物是恐龍同時代的生物界的主宰者,並且是恐龍的主要食物,比之出現得更早。蘇鐵植物開啟了種子植物的歷史,作為珍稀古老物種基因更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被稱為“植物界的活動化石”。在廣大自然與植物保護者眼中,蘇鐵植物被視為“植物界的大熊貓”,但其在系統演化意義上遠遠超過大熊貓。目前全世界野生蘇鐵植物已經為數極少,且只零星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是當今世界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生物物種,蘇鐵植物所有野生種均被列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在我國,蘇鐵屬所有種作為國家I級保護植物於1999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實施的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把蘇鐵列為15大重點保護物種之一。地質考古表明,攀枝花蘇鐵是最為古老的種子植物之一,同時攀枝花蘇鐵由於乾熱河谷特殊生境,雖本種起源古老,但在乾熱河谷的生境條件下,促進其種質發生變異,其染色體核型與其他種不同,在外部形狀上也與其他種有顯著不同而是一個“好種”,在蘇鐵植物中,攀枝花蘇鐵具有更為突出的價值,是我國生物物種多樣性的精華所在。
二是堅持保護攀枝花蘇鐵植物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的原則。攀枝花蘇鐵群落所處的生態環境特殊,在地史演變上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蘇鐵林具有強烈的熱帶性質和富有古老成分,也反映了組成攀枝花蘇鐵林的植物的地理成分與地中海區有著密切聯繫,其起源和發生背景與古地中海有關。攀枝花蘇鐵林所表現的區系成分有力證明了吳征鎰提出的“雲南西北部至四川金沙江河谷一帶可能即是中國——喜馬拉雅和中國——日本兩個東亞分布變型的北界”,“也可能就是古地中海的真正邊界”。化石顯示攀枝花市晚三疊世植物群的種子蕨植物特別豐富,蘇鐵植物發生與種子蕨有直接的深化親緣,如此豐富的種子蕨植物對種子植物的發生有重要意義,說明這一地區是世界蘇鐵植物重要的發展中心,不僅對蘇鐵植物發展而且對研究中國植物起源有著特殊意義。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面積雖小,但驚喜不斷,已被宣布野生滅絕的雲南梧桐,在保護區發現有五百餘株野生存在,並成為攀枝花蘇鐵野生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攀枝花蘇鐵野生群落的發現,為生物、地質、地理和考古工作者提供了眾多的研究內容和廣闊的研究舞台。攀枝花蘇鐵保護區已成為從事歐亞古氣候、古生物、古地理的研究和探秘究最佳地區。因此,保護攀枝花蘇鐵,必須包括其群落生境。
三是堅持維護攀枝花蘇鐵群居的動態平衡及其永續健康生存的原則。群落組成與結構,種群動態與演替,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蘇鐵植物消長存亡。這是一個複雜多樣的綜合體,這對蘇鐵植物不僅是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上都有重要價值。從保護與發展蘇鐵植物觀點出發,應維持其次生的常規階段,必要時應採取人為措施,以利這種殘遺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
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自1983年設立以來,尤其是晉升為國家級以來,堅持依法保護,保護區建設全面走上正軌,步入良性發展階段,現已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保護體系,在蘇鐵保護、科研、科普教育等各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並培養出一支技術強、業務精,作風實的技術幹部隊伍。
四、保護區目前工作思考及努力方向
一是增強對攀枝花蘇鐵保護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現實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的生態意義不是封閉的,也不等於“封山育林”,要維持群落本來的演替階段的穩定性,以利蘇鐵的正常生長與數量上的動態平衡,保護蘇鐵賴以生存的環境,必須研究其群落的生態平衡。目前,保護區管理部門正積極與相關科研單位聯合從事此方面的研究,在科學試驗和論證基礎上,制定一套科學方案,為在保護區開展適度的人工干預,促進棲息地恢復和最佳化提供論證依據和技術支持。
二是積極探索形成一套科學的保護建設模式。目前,隨著生態建設成為治國方略,全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呈加速之勢,隨著數量增加,必然有越來越多數量的保護區將遇到與現在攀枝花蘇鐵保護區類似的處於高度城市化和工業化環境和“核心在外,緩衝在內”的保護區分區結構。及時探索經驗,形成一套科學的保護建設模式,不但對強化保護區有效管理,而且對其他類似保護區建設也具有重大現實指導借鑑意義。而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具有面積小的特點(只有1358公頃),因此,極具實驗示範區條件。當前保護區在項目制定實施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多方合作、協調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和諧。目前,保護區周邊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自發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到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社會公益活動中,盡企業職責,為子孫造福。
三是積極借鑑先進理念,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共同推進保護事業發展。我們將把從長計議、講求實效、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作為我們的使命和行動的指南。全力將使命轉化為明確而具體的共同目標和努力方向。通過對環境調查,全面系統地分析威脅因子及其根源,從而制定出更有效的保護對策。採用現代科學方法,充分發揮創新精神,遵循“非對抗”的工作原則,制定針對複雜生態保護問題的、可以產生廣泛和持久效果的創新方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傳統,通過民眾與合作夥伴的積極參與,取得持久的保護成效。積極與國內外相關部門和組織合作,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根據新時期保護區建設要求,全面認識和發揮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社會、經濟、科學、文化多方面價值和作用,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綜合套用法律、行政、經濟、文化、道德等諸多手段,推進保護區科學、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