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個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葉,資本主義弊端凸現,法西斯主義抬頭。東西方各國正直的知識分子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社會主義實驗場”——蘇聯。
泰戈爾在親自踏上蘇聯土地後,留下了幾十封書信,反映了他希望用“俄式革命”來救治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的迫切願望,也記錄了他對社會主義的真實感受。
在中國,泰戈爾是以詩人,文學家的聲名而家喻戶曉的。其實,泰戈爾也是位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泰戈爾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殖民主義者加緊對印度的掠奪和印度民族意識覺醒,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時期,這樣的社會環境給泰戈爾以極大的影響。雖然他本人不是一個政治家,但他也參與了許多政治活動。1930年秋,應蘇聯政府的邀請,泰戈爾對蘇聯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朝覲”式的訪問。他盛讚取得的成就,對蘇聯人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流露由衷的歡喜。但詩人對史達林治下的政治現實十分反感,並預言,布爾什維克的專政政策是不可能持久的了。五四青年瞿秋白希望用“俄式革命”救治多災多難的祖國,而同是東方作家,泰戈爾卻斷言:“……布爾什維克的政策可能是一種治療方法,但是這種治療是不可能持久的。”法國的兩位大作家、社會主義事業的支持者紀德與羅曼·羅蘭幾乎在同一時期訪問了蘇聯。結果,前者是痛苦的失望,後者則留下了憂鬱的“封存的日記”。有比較,才有鑑別;有了鑑別,就會有發現。本書旨在通過泰戈爾的14封信和其他一些資料,來反思雖然已成廢墟但仍有借鑑意義的蘇聯模式。
編輯推薦
上個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葉,資本主義弊端凸現,法西斯主義抬頭。東西方各國正直的知識分子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社會主義實驗場”——蘇聯。
泰戈爾在親自踏上蘇聯土地後,留下了幾十封書信,反映了他希望用“俄式革命”來救治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的迫切願望,也記錄了他對社會主義的真實感受。
在中國,泰戈爾是以詩人,文學家的聲名而家喻戶曉的。其實,泰戈爾也是位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泰戈爾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殖民主義者加緊對印度的掠奪和印度民族意識覺醒,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時期,這樣的社會環境給泰戈爾以極大的影響。雖然他本人不是一個政治家,但他也參與了許多政治活動。1930年秋,應蘇聯政府的邀請,泰戈爾對蘇聯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朝覲”式的訪問。他盛讚取得的成就,對蘇聯人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流露由衷的歡喜。但詩人對史達林治下的政治現實十分反感,並預言,布爾什維克的專政政策是不可能持久的了。五四青年瞿秋白希望用“俄式革命”救治多災多難的祖國,而同是東方作家,泰戈爾卻斷言:“……布爾什維克的政策可能是一種治療方法,但是這種治療是不可能持久的。”法國的兩位大作家、社會主義事業的支持者紀德與羅曼·羅蘭幾乎在同一時期訪問了蘇聯。結果,前者是痛苦的失望,後者則留下了憂鬱的“封存的日記”。有比較,才有鑑別;有了鑑別,就會有發現。本書旨在通過泰戈爾的14封信和其他一些資料,來反思雖然已成廢墟但仍有借鑑意義的蘇聯模式。
媒體推薦
書評
在當今這個病患的時代,布爾什維克的政策可能是一種治療方法,但是這種治療是不可能持久的。這際上,病人的康復之日,就是醫生治療的終止之時。
上個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葉,資本主義弊端凸現,法西斯主義抬頭。東西方各國正直的知識分子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社會主義實驗場”——蘇聯。
可是,當他們親自踏上那塊真實的土地時,反應有是多么的不同啊!
五四青年瞿秋白希望用“俄式革命”舊救治多災多難的祖國,而同是東方作家,泰戈爾卻斷言:“……爾什維克的政策可能是一種治療方法,但是這種治療是不可能持久的。”
法國的兩位大作家、社會主義事業的支持者紀德與羅曼·羅蘭幾乎在同一時期訪問了蘇聯。結果,前者是痛苦的失望,後者則留下了憂鬱的“封存的日記”。
七八十年之後的今天,在蘇聯這座大廈的舊址上,只剩下一片寂寞的廢墟了。在那些殘垣斷壁上,也許我們還能找尋到一些有利於我們的可資利用的“破磚與碎石”。
有比較,才有鑑別;有了鑑別,就會有發現。這是我們這套小叢書的基本主旨。
作者簡介
作者:(印度)泰戈爾 譯者:董友忱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的詩人、作家、社會活動家,191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作甚豐,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左拉》、持集《元丁集》和《吉檀迦利》被譽為"詩聖"。其作品對於東西方許多詩人均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目錄
柔和而犀利的目光——泰戈爾和他的紅色朝覲(代譯序)
俄羅斯書簡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第十一封信
第十二封信
第十三封信
第十四封信
終結
附錄一
一位朝鮮青年的政治觀點
致村民們——在斯里村年會上的講話
農村服務——在斯里村年公上的講話
三封信
大英帝國的恐怖政策——致《旁觀者》編輯的一封信
附錄二(白開元 譯)
鴉片——運往中國的死亡
中國和印度
致日本詩人野口的信
文明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