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雁圖

蘆雁圖

蘆雁圖是清代著名花鳥畫畫家邊壽民的傳統題材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背景

蘆雁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歷代的詩人、畫家留下了許多表現蘆雁飛、鳴、食、宿的作品。邊氏蘆雁圖形象生動,造型極為準確,擺脫了前人繁細的表現手法,刪繁就簡,形神兼備。其在雁的喙間、足部略施赭黃,使墨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他認為“畫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並根據紙墨的特點,大膽落墨,顯示了其繪畫上的深厚功力。壽民用寫竹法繪蘆葦,濃淡、枯潤、疏密兼面有之,多以赭墨繪灘頭、蘆葦,雅淡有致,深得“遺貌取神”的妙趣。後來擅長蘆雁的畫家,如薜懷、程璋等人,皆仿“葦間居士大意”,可見其對後世影響之深。

作者介紹

林風眠《蘆雁圖》林風眠《蘆雁圖

邊壽民(1684—1752)清代著名花鳥畫畫家。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墨仙,號葦間居士,山陽人(今淮安區),晚年又號葦間老民、綽翁、綽綽老人,江蘇淮安秀才。善畫花鳥、蔬果和山水,尤以畫蘆雁馳名江淮,有“邊蘆雁”之稱。其潑墨蘆雁,蒼渾生動,朴古奇逸,極盡飛鳴、食宿、游泳之態。潑墨中微帶淡赭,大筆揮灑,渾厚中饒有風骨。又善以淡墨乾皴擦小品,更為佳妙。因他畫蘆雁,稱其所居名“葦間書屋”。他又工詩詞、精中國書法。和鄭板橋、金農等人齊名。

山陽邊氏是世代書香之家,但邊壽民祖與父都無功名,屬於寒門。他自幼聰穎,詩文書畫,為長者所稱,雖境遇困窮,卻能堅守寒士清操。據傳,他對於同宗富家、同里豪紳,不樂往來,安貧守道,課徒之業,以文字筆墨自適。早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邊壽民20周歲之際,即入學為諸生,但由於他鄙薄章句帖括之文,應鄉試而不中式,乃更寄情於詩畫。他居住在山陽舊城東北隅梁陂橋附近,遠離鬧市,清幽靜寂,四面環水,蘆葦叢生,風景絕佳,入秋尤宜,秋水澄碧,蘆花飄白,蓼花透紅,遊憩其間,此身如在畫圖中。

邊壽民擅詩詞,然散佚未刊,詩名為畫名所掩。《葦間老人題畫集》乃百年以後有心人從畫本錄出者,計詩70首,皆題畫作,詞35首,其中17題17首為題畫,另5題18首非題畫作,乃錄附於此者。非題畫之作,想必甚多,年遠自難於收輯。《葦間書屋詞稿》雖系邊壽民自輯,然僅晚年的某一時期的詞稿,遠非全貌,計詞27首,其中15首為題畫,12首非題畫作。兩集之外散見於畫面者尚有一批。

作品鑑賞

從章法布局上看, 《蘆雁圖》不僅是一幅花鳥畫,也是一幅山水畫,運用的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散點透視畫法,近處的五根蘆葦和遠處的一叢蘆葦,左邊的三隻雁和右邊的一隻雁,均體現出密不透風,疏可跑馬的構圖法則。而整個畫面的中心和焦點在畫幅的中間,可畫的內容卻被大量的壓在畫幅的左邊,這好像還不夠,畫家又把題款和押印統統放在了畫面的左邊,而右邊空空蕩蕩,只有看不見頭的半隻雁,但整幅畫面並不失衡,反而讓人感覺非常舒服。妙就妙在那看不見的水,卻又感覺水的重量實實在在的存在那。再看那無論遠近的蘆葦都被風吹的向右邊傾倒,而左邊的那隻大雁卻也扭頭向右,好像在招呼後邊的那兩隻低頭私語和最右邊那隻顧把頭深深地埋進水中捉魚的夥伴,整幅畫面給人一股強勁的沖勢,畫家這樣匠心獨到的布局,使整個畫面在氣勢上沒有一點滯的感覺,這真是構圖均衡法則無以倫比的巧妙運用,不得不讓我們由衷的佩服。

其次,在筆法和色彩的運用上,這幅畫充分顯示了畫家的深厚功力。你看那葦乾和葦葉乃至葦花隨意揮灑、信筆點來,沒有絲毫阻滯和敗筆。特別是幾隻大雁直畫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你看那幾隻雁的羽、翅、尾,那真是多一筆嫌多,而少一筆嫌少,恰到好處,特別是最後那隻雁索性只畫它的後半身,更顯得是形神兼備、情趣橫生。在墨色的運用上尤其是那幾隻雁,正是邊壽民慣用的大潑墨技法,濃淡、時間把握的恰到好處,真是“落墨草草,神氣迥出”實乃神來之筆、渾然天成,立體感非常的強。

再次,從落款和印章上看,其落款“瀟湘旅影,葦間居士,邊壽民”和其他畫作相比較,其區別主要是分三次用墨,這從墨色和濕潤程度上完全可以看得出來,但其用筆的走勢和形體結構是完全一致的。仍然是邊氏灑脫、自然和飄逸,獨樹一幟的書法藝術風格(圖四)。其兩枚白文押印“頤公”“壽民”的押印和邊氏其它畫作的押印也完全一致(圖五)。從其提款“瀟湘旅影”和落號“葦間居士”看,一個“湘”字與一個“旅”字,可以斷定這是邊壽民雍正五年(1727年)他44歲時和雍正九年(1731年)48歲時兩度作江漢之行“楚水吳山都歷遍”時所作。

最後,此幅《蘆雁圖》,原是尉氏縣的河南首富劉氏家族收藏,劉家自明初從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遷居尉氏,至第七代劉致中於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84年)高中進士後,逐步發展為河南首富,到清末民初時其生意鋪面遍布中原和華東、華北廣大地區,曾宣稱“從南京到北京,不吃人家飯、不住人家店、不喝人家水”。可以說當時在運河沿岸的所有城鎮,都有他們的錢莊、當鋪和商號,當然揚州也不例外,完全有可能購得邊氏的作品。據原文化館的老文物幹部講,此件《蘆雁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劉氏後人所捐。尉氏劉家後來主要是經商,並不是收藏家,充其量也只是為了附庸文雅,因此,在《蘆雁圖》的畫面上沒有收藏者的印章,這是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此畫真偽的鑑定,反而從收藏的傳承上說更能證實此畫是一件真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