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柳鴉蘆雁圖

北宋柳鴉蘆雁圖

此件藏品為北宋趙佶的書畫作品。縱34厘米,橫223.2 厘米。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基本信息

藏品信息(上海博物館)

【名稱】宋趙佶柳鴉蘆雁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宋代

北宋柳鴉蘆雁圖北宋柳鴉蘆雁圖
【作者】趙佶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上海博物館
【規格】紙本,淡設色,縱:34厘米、橫:223.2厘米。
【簡介】
宋徽宗趙佶,神宗第十一子,在位二十五年。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庸腐朽的皇帝,在藝術上卻是一個多才多能的藝術家,寫得一手好字,擅畫花竹翎毛和水墨花卉。由於他的地位特殊,對推動宋代宮廷繪畫的繁榮和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柳鴨蘆雁圖》的運筆、用墨以及設色都帶有稚拙與凝重之感。柳鴨圖的畫面可分前後兩部分,前段描繪的是一株柳樹與數隻白頭鴉,後段是水灘旁大雁臨水而飲。柳樹用粗筆濃墨做短條皴寫,樸質渾厚,柳條直線下垂,流利暢達。用筆圓潤而富有彈性,墨色前後層次分明。蓼花莖幹起節處都用粗筆重墨畫出,到中部漸淡,很好地表現出蓼花莖幹透明的色澤和質感。作品清細秀雅。

作品簡介

畫鈐趙佶「宣和中秘」朱文長方印、明內府「紀察司印」半印。
《庚子銷夏記》、《石渠寶笈續編》、《石渠隨筆》著錄。
柳鴉蘆雁圖卷》,柳鴉的墨彩極酣,筆勢很壯,顯示出趙佶用墨的特色。

北宋柳鴉蘆雁圖北宋柳鴉蘆雁圖
後段 4隻蘆雁在蘆草蓼花邊棲息,以淺赭設色,增強了秋天蕭疏的氣氛。此畫水墨淡設色,筆法簡樸粗獷,畫面明淨舒展,平和典雅中蘊涵著自然界的無限生機,體現了高度的文化修養與精湛的藝術技巧的完美和諧。整幅畫採用了以墨為骨的畫法,並把粗筆寫意和精湛寫生融合在一起,是研究花鳥畫由著重色向墨筆畫過渡的典型作品。
圖後的趙佶落款,系後人勾填,右上角“紫宸殿御書寶”及“御書”葫蘆印亦是後人描畫的。卷後有南宋榮傳辰、鄧諫從題跋。另有鄧易從、范逾跋,系後人偽作。卷首有清弘曆題“神韻天然”引首,並有弘曆題詩。此卷曾經北宋內府收藏, 卷上鈐有“宣和中秘”印,後出賜鄧洵武。明初入內府,卷上有“紀察司印”半印。清初經孫承澤、梁清標收藏,乾隆時歸清內府收藏,鈐有收藏印記。《庚子銷夏記》、《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現藏上海博物館。

作品賞析

趙佶的花鳥畫風格以工細彩墨為主,並能寓巧於拙,《柳鴉蘆雁圖》是他拙樸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柳鴉蘆雁波圖》共分二段,前段畫一株柳樹和數隻百頭鴉。柳樹枝幹用粗筆濃墨作短條皴寫,筆勢很壯,顯得渾樸拙厚,凹凸節寬之狀自然天成。柳條直線下垂,流利暢達,運筆圓潤健韌而富彈性,墨色前後層次分明。停在枝上的白頭鴉或靠根偎依,靜觀自得,或喃喃相語,使寂靜的大地充滿了生機。鳥身用濃墨,黝黑如漆。鳥的羽毛用墨留出白線,鳥的嘴舌用淡紅色點染,頭和腹部敷以白粉,周圍略用淡墨烘染,把白頭鴉襯托得分外突出,顯得神采奕奕。全圖筆墨醇和安謐,脫去凡格,深得熙落墨之意韻。
此圖中柳鴉蘆雁采用沒骨畫法,竹以雙鉤法繪出,設色淺淡,構圖洗鍊。粗壯的柳根、細嫩的枝條、姿貌豐腴的棲鴉、蘆雁畫得都很精細工整。棲鴉雙雙憩息嬉戲,蘆雁飲水啄食,形態自在安詳。點睛用生漆,更顯得神采奕奕。此圖在黑白對比和疏密穿插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整個畫面恬靜雅致、神靜氣閒。

作者簡介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北宋書畫家。神宗子,哲宗時封端王。政治昏庸腐敗,但酷愛書畫,在位時廣收歷代文物、書畫,極一時之盛;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用科舉辦法選拔畫家,對繪畫藝術,起了推動和倡導作用。擅書法,自創瘦勁鋒利的“瘦金體”。繪畫得吳元瑜傳授,繼承崔白風格,重視寫生,體物入微,以精工逼真著稱;工花鳥,相傳用生漆點鳥睛,尤見生動。亦擅山水和人物。獲有“妙體眾形、兼備各法”之譽。但有些作品乃畫院中高手代筆。畫後押字用“天水”及“宣和”、“政和”小璽或用瓢印蟲魚篆文,還常押書“天下一人”。傳世作品有《芙蓉錦雞圖》、《柳塘蘆雁圖》、《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