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集聚在各種能源論壇的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的代表,對各國政府加速開發以藻類為代表的第三代生物能源,非但不反對、不反感,反而懷有極大的興趣。他們不放過每一個出席有關下一代生物能源的研討會的機會,他們在會上提出的問題比記者提出的還要多,他們所代表的世界著名石油公司、大多支持甚至投資參與藻類能源的研發項目。
能源開發
從纖維素到海藻
海藻、芒草、玉米、木薯、秸稈、柳枝,還有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植物,在生物學家眼中,幾乎和“黑金”石油、煤炭沒有區別,甚至是更優的能源。
最早進入人類視野的是以玉米、甘蔗、大豆等農作物為代表的第一代生物能源。雖然技術成熟,在稅收和財政的補貼下,成本只比傳統石油略高,商業化也初具規模,但其“與糧爭地”、“餓死窮人”、“餵飽汽車”的擔心讓各國政府望而卻步。天生的缺陷讓它無法成為理想的生物能源。
中國以自己優勢的非糧能源作物甜高粱、薯類和菊芋等為原料生產乙醇燃料,被稱為1.5代生物燃料。這種非糧乙醇能避免糧食消耗,但目前其產業化程度還不高,原料成本是制約因素。
近幾年,以麻風樹為代表的木本油料作物作為第二代生物柴油開始引起關注。我國政府在西南地區已經開始大規模布局建設能源林。但其製備的成品——生物柴油也面臨成本居高不下而難以與石油競爭的局面。
不久前,纖維素進入了人類的視野,科學家既可以利用現有的、被廢棄的纖維素資源,比如秸稈、林業廢棄物等,也可以規模化種植可收穫纖維素的能源植物,如芒草、柳枝等,但現實的困境依舊——成本還是太高。
二代生物能源受困於成本,還沒有進入產業化階段,全球範圍內又掀起了第三代生物能源——藻類的開發熱潮。
產能優勢
海藻的生長不占用土地和淡水這兩大資源,只要有陽光和海水就能生長,甚至在廢水和污水中也能生長。生長速度以天計,從生長到產油只需要兩周左右,而多數能源作物需要幾個月。它的產油量也非常可觀,一畝大豆一年下來約產油300公斤,而一畝海藻至少能產油2~3噸。
面臨難題
首先是藻類品種的選擇。藻類有數千種,選到正確的種類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藻類生長的速度極快,必須控制好種植的數量,如果太多,陽光就會不夠,造成大批死亡,而如果太少則達不到所需要的數量。即使成功收穫了水藻,還面臨著如何把油提取出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