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產品

藥食同源產品就是以國家頒布的藥食同源目錄生產的保健食品,介於保健品與藥品之間,既有藥品的治療療效又有食品的安全性、穩定性。

藥食同源產品介紹

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按筆劃順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葚、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藥食同源”產品市場拐點

國家衛生部公布的藥食同源產品為88個產品,“藥食同源”產品是以藥食同源理論為依據,精選88種最地道的無任何工業、農業、人為污染過的藥食兩用原生中藥材,利用現代製藥技術精製而成,保持了天然藥材原始的生物活性,是源於自然高科技的“原生”中藥產品。根據消費需求統計,目前我們國家消費藥食同源的產品市場主要以粉劑、茶劑與原藥存在,老百姓消費以滋補養身為主,隨著保健業市場的日趨成熟,老百姓在追求健康上更加注重產品的原生藥材,並配合常規的食物,也倍受消費者關注,尤其是中老年消費者的青睞。
由於保健品市場引發的信任危機遲遲沒有消退,中藥市場也存在混亂局面,引導消費出現新的困惑,到底什麼樣的產品才符合當今保健產業需求,由於我們國家消費群體基本上非常保守,對於新的合成保健產品使用比較謹慎,因此,傳統中藥保健產品的恢復成為必然的途徑,食療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同時也便於宣傳與推廣,還有著產品深厚的文化底蘊。
根據資料查詢,唐《黃帝內經 太素》記載:“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表明中醫素有“藥食同源”之說。把中國傳統醫學“藥食同源”理論同現代保健學結合起來,使這些源自大自然的物質具有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強化了健康源於自然的實用性和經驗性,人類生活中融入了大自然的原生,健康的消費需求便自然流露出來,市場潛力非常強盛。
歐立建藥食同源健康品源自紐西蘭,遠銷世界各地。歐立建系列產品,全部以地道的天然草本植物、野生海洋及陸地生物為原料,採用世界尖端的生物技術加工生產。品質天然、亦食亦藥,具有藥食同源之功效,深受世界各地消費者青睞。

藥食同源產品理論來源

“藥食同源”一種理論是:中藥與食物本源一致。唐朝時期《黃帝內經太素》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這一理論認為:許多東西既是食物也是藥物。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內經》有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也就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基礎。“藥食同源”另一種理論是:所有食物即是藥物。中醫藥學有一個泛中藥概念:所有動植物、礦物質等也都是屬於中藥範疇。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只不過是一個用量上的差異而已,也就是說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因此,嚴格地說在中醫藥中,藥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對而言的:藥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藥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由此可見,在中醫藥學的傳統之中,論藥與食的關係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但從發展過程來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後經幾千年的發展,藥食分化,若再往今後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樸歸真,以食代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