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只有堅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毫不放鬆地發展糧食生產,才能確保飯碗永遠端在自己手上。然而,當前,中國除了“人多地少”之外,還存在耕地質量偏低、污染損毀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糧食安全。因此要牢固樹立“堅守耕地紅線就是守住13億人的口糧底線”的觀念,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促進種地養地結合。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環境消納能力,積極開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試點示範。從中長期看,中國的糧食並沒過剩,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未來“十三五”,中國的人口總量會增長,城市人口比重會上升,消費水平會升級,這三個因素就意味著,中國糧食需求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還是剛性增長的。
中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十二連增”,“十三五”不追求糧食連續增產,他表示,“‘十三五’中央的方針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一定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要保護耕地,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廣高新技術。抓好主產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國家的糧食70%以上是主產區生產的,特別是商品糧,比例更高,所以要加強主產區的建設。另外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和效率。”
具體舉措
“藏糧於地”或稱“藏糧於土”是指通過提高耕地質量和土地生產力,實現糧食生產穩產高產。
一旦出現糧食緊缺,就可很快恢復生產能力。它要求在土地開發過程中,儘可能地避免破壞耕地或永久性占用耕地。而在糧食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則可以利用部分土地種植經濟作物或從事其它經營,迅速增加農民收入。
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藏糧於倉和藏糧於民、以豐補歉的策略。耕地占補質量嚴重不平衡,耕地總體質量下降,致使糧食生產能力不足,只能儘可能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和提高單產,利用豐年的節餘彌補歉年的不足。這就帶來了高額的倉儲費用,形成了財政的巨大負擔,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作物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特別是不能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如果連續幾年歉收,就給糧食的供應帶來很大壓力。
在耕地數量不足的情況下,質量就尤為重要。所以,抓緊耕地土壤質量培育,不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實施“藏糧於地”戰略,已成為中國發展農業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最根本辦法。實施“藏糧於地”,一是完善立法,健全土壤質量動態平衡機制,鼓勵和支持占用耕地表土的再利用,實現耕地質量占補平衡;二是建立土壤質量評價標準和土壤質量維護獎勵制度;三是建立耕作和栽培等技術規範,控制農用化學品的使用,確保科學用地。同時還應將土壤質量的研究和建設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一五”計畫。
戰略意義
實施“藏糧於地”戰略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央1號檔案精神的戰略措施。萬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產最重要的自然資源。“藏糧於地”是“藏糧於綜合生產能力”的一部分,藏糧於綜合生產能力,主要是指針對自然災害和城市、工業用地造成的減產。而藏糧於綜合生產能力比藏糧於庫的辦法要更積極、更長遠、更主動,它是建立中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