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曆新年

藏曆新年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些差異。2010年的藏曆年是2月14日,和農曆新年(春節)、情人節是一天;2009年藏曆新年是2009年2月25號,春節是2009年1月26號,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2008年藏曆新年和春節是同一天。

日期

藏曆新年藏曆新年

藏曆正月初一為藏曆新年,由於與農曆算法不同,藏曆新年和農曆新年的日期不完全相同,一般會有四種情況:即藏曆新年初一和農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個月或相差一個月零一天。

根據藏曆理論,每32個半月應閏一個足月,這樣藏曆年與農曆春節的日期就形成了一個特定的“3年循環”,即頭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個月,然後再循環。

藏曆新年的起始要從每年藏曆的12月中旬開始算起。過藏曆新年是從藏曆12月29日開始的。

藏曆新年從藏曆元月1日開始,15日結束,持續15天。

籌備

準備“切瑪”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製作“卡賽”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麵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徵,在節日裡分外引人注目。

起源

藏曆新年藏曆新年

藏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時值農曆丁卯年,於是以丁卯年為始,計六十年為一個“饒瓊”,到現在已是第十六個“饒瓊”了。在西藏所有的節日都按藏曆計算;青海、雲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農曆推算。

藏曆年有著古老的歷史,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歷算法,當時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運算很簡單。那時的新年初一,相當於現在藏曆的十一月一日。

在山南地區,曾發現過一部曆書,叫做《紡線老人月算》,這部古老的歷算書,詳盡地總結了當時藏族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天文歷算知識,對後來藏族地區天文曆法有很大影響。到了唐代,西藏仍以麥熟為新年,這在《新唐書·吐蕃傳》中記載為:“其四時,以麥熟為歲自”,《舊唐書·吐蕃傳》則說:“不知節候,以麥熟為歲首。”歲首就是新年。

史料記載,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曆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幾百年過後,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確推算出冬至日歸時間,並以此作為一年初始,形成了節日及各種儀軌。

現在的藏曆年,是藏、漢、蒙三個民族歷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徵。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乾布同唐朝締結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帶去了各種重要曆書以及內地的耕作技術,生產工具,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漢民族的團結。由於農曆元月一日適逢藏曆十一月,於是,每年的藏曆元月一日便定為藏曆新年,並形成了歡度新年的習俗。

演變過程

藏曆新年藏曆新年

藏王松贊乾布時期,漢地的曆法與印度的時輪曆法也相繼傳入,後來由藏族天文學家桑傑益西、堅參白桑等人,以內地的夏曆和印度的時輪歷及藏區古老的《嘎姆白瑪》曆法為基礎,創製出藏區的傳統曆法。它主要採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十二生肖來計算年、月、日。一年十二個月,月分大建和小建,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三年一次閏月,每月的天數有盈有缺,吉祥的日子可以重複一天,凶日或黑日則列行缺漏。以十二年一小循環(即小甲子),六十年為一繞瓊(即大甲子),西藏的第一繞瓊的紀元是從公元1027年開始的。

公元十世紀以來,由於吐蕃王朝的分裂造成地方割據局勢,在不同時期過新年的習慣也開始形成,延續至今,如日喀則、澤當、曲水等地區的新是藏曆的十二月一日的傳統;林芝地區則是沿襲著藏曆十一月一日至五日的習慣,人稱“工布年”。公元十三世紀中葉,藏區的歷算把元月定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藏族過新年的習慣從此而來。安多和康巴部分藏區的春節與漢人的春節同時歡度,據說是到了清未,川滇邊疆大臣趙爾豐在康巴和安多藏區實行所謂的“改土歸流”的野蠻政策,肆無忌憚地焚毀寺廟,殺害了許多僧人和藏人百姓,他從教育、民俗風情等方面強行推行大漢族主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藏區的人們為了生產、生活、宗教,年節活動等方面的方便,與漢歷春節同時進行節慶活動。但節日期間的活動與衛藏地區的藏曆年的活動內容大致相同,如在拉薩,《正月祈願大法會》在藏曆正月初一至初十六期間舉行的,而安多地區的塔爾寺和拉布楞寺的《正月祈願大法會》是在漢歷的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十六期間舉行的,其法會活動內容與衛藏各地舉行的內容相同。而安多地區民向的春節活動亦與衛藏地區的藏曆年的活動大致相同。

噶莫帕瑪歷算法

相傳,西藏的曆法約始於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個名叫噶莫帕瑪的人,根據月亮的圓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後來人們把它稱為《噶莫帕瑪歷算法》。後來雅隆地區農業逐漸發展,每當莊稼成熟並收穫一次後,農民們便要舉行一次聚會慶祝豐收,年復一年,這種活動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慶祝,後被定為“以麥熟為歲首”的物候歷。直到現在西藏林芝地區秋後麥子豐收以後人們歡慶節日,還可以看到這種物候歷的延續和影響。

曆法由來

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語稱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曆法紀元。這種曆法以猴、雞等十二動物生肖紀年,排列次序與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紀初期,由藏族天文學家桑傑益西、堅贊貝桑等人,以內地的夏曆和印度的時輪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瑪》曆法為基礎,創製出藏族的傳統曆法。它是採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動物生肖來計算年、月、日的。這種與十天干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為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時輪經被譯成藏文傳入西藏。這年天上正好是陰火兔年,藏族歷史上遂把這一年定為第一個60年周期紀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說所稱藏曆新年即從此年開始,藏族語中對1027年雅稱為第一繞迥,意為勝生年。
所謂“勝生”是指時輪經中說的香拔拉的難勝法王傳法的最後一年——1026年,故將次年定為“勝生年”。
藏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歷史,它和春節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幾天。所以塔爾寺的僧伽歡度藏曆年的同時也歡度春節。從藏曆十二月中旬清掃殿堂和自己的僧舍,準備禮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婁瑪(又稱席辮)、花捲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曆同漢歷一樣也把元月定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

習俗

安多藏曆新年安多藏曆新年

地區習俗

1、安多藏曆新年
安多藏區與許多藏區一樣,以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
大年初一,人們起得很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拉則”煨桑祭神,因為“拉則”在山巔上,一旦火光閃爍,桑煙滾滾升起,四周的人都可以看得見,這裡素以第一個去“拉則”煨桑為榮。後來的人只是在已經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糌粑)等物,順便獻酒灑漿,跪拜叩首,添箭桿。第一個煨桑的人燃起桑煙後,便向四周吹吉祥的海螺,海螺以白色為佳,有的還放鞭炮。隨後,遠近山頭都有桑煙燃起。與此同時,各家各戶的桑爐里都騰起了桑煙,遠山近野,高樓低屋都沉浸在或淡或濃的桑煙里。

祭完“拉則”之後,人們各自回家吃早飯。人們按輩份依次坐好,互相拜年道賀。吃完早飯,一家人再去給村里最年長的或輩份最高的人拜年。在安多藏區的許多地方,大年初一禁止掃地,也不背水、挑水。

安多藏區的年節,尚有“出新”的習慣。清晨時男人們(或者家裡的老人們)一起床,就往牛圈或羊圈裡跑,去看牛羊的臥法,牛羊的頭朝東南西北四方的任何一方,將意味著來年這個方向是吉祥的,於是給的頭上、身上拴掛三色、五色花布後趕著牛羊向牛羊頭朝的方向走幾步,即“出新”。“出新”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它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連,而對青年男女來說,正是年節中相互道聲吉祥,聯絡情感的好機會。

2、工布地區藏曆新年
工布地區指林芝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一帶。相傳很早以前,有支外國軍隊入侵西藏,工布人民為了保衛祖國和家鄉,組成了一支愛國軍隊前去阻擊。他們踏上征程之時,正值藏曆九月,將士們惋惜不能喝上過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過年的年飯,也沒有烤上過年的青松火。勇敢而智慧的工布人民便把藏曆年提前到藏曆十月一日來過,隨後將士們便義無反顧地出征了。為了紀念當年英勇出征的將士,每年藏曆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獻三牲為將士們守夜,久而久之,藏曆十月一日過工布藏曆新年的習俗便形成了。

工布新年與藏曆新年比較,有著強烈的林區特色。請狗赴宴:三十晚上,驅鬼儀式後,家家戶戶請狗吃飯。他們把過年的食物端端正正地擺在木盤裡,或放在長長的木板上,有糌粑團,有牛羊豬肉,還有核桃、酥油、奶渣、人參果、青稞酒等。工布人認為狗吃什麼,不吃什麼,都是神的指使,因此全家人誠惶誠恐,注視著狗的每個動作,吃了糌粑或餅子,預示糧食豐收,吃酥油或奶渣,預示農業興旺,千萬不能吃肉,三十晚上狗吃肉,不死人也得鬧瘟疫。

吃“結達”:狗吃飽了,人再吃團年飯。人們圍著火塘坐一圈,烤著暖烘烘的火爐,喝著青稞酒、酥油茶,吃一種特殊的食品“結達”,即酥油、牛奶、麵粉做成的麵疙瘩,戳在尖尖的木棍上,伸進火里烤,熟一個吃一個,味道特別香。這天晚上一定要吃飽,據說半夜裡鬼來背人,不吃飽,身子骨輕輕的,說不定被鬼背跑了。

祭豐收女神:新年初一,背回新年第一桶水,倒進佛像前的淨水碗裡,再用它拌糌粑做成供果,兌好青稞酒。然後帶上這些供品來到自家最好的一塊莊稼地里,祭祀豐收女神。

3、後藏地區的藏曆新年
後藏地區指以日喀則為核心的區域,這裡的新年又被稱作藏曆農家年,由於在藏曆的元月,後藏(西藏主要的產糧區,指日喀則一帶)農民就要開始春耕,所以後藏一帶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曆十二月一日定為藏曆農家新年。

過藏曆農家年的習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則一帶,其中包括西藏拉薩的尼木縣,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藏曆每年的一月一日過新年的。藏族節日本就繁多,而藏曆農家新年是後藏一帶最為隆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從藏曆11月中旬開始,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時吃、穿、用的節日用品。

雖然真正的農家新年是藏曆十二月一日,但過節的喜慶活動則從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就開始了。這天要舉行“古恰”活動,男人們要在這天洗頭,然後是驅邪、吃“古突”,歡慶活動與西藏其他地區過藏曆新年的活動形式基本相同,特別有意思的是,歲末最後一天,也叫“瀰漫焦臭的最後一天”。男子要到離家很遠的土坎陡岩邊去燒焦大年初一早上敬獻的羊頭。大年初一,年節的喜慶達到高潮。東方剛發白,家裡的媳婦或大女兒起早熬酒。雞叫頭遍時,把熬的酒送到家人睡的地方。喝了一兩碗酒後,然後大家接著睡覺。雞叫三遍時,再起床帶著“切瑪”、糌粑去取“四新”——從別人家牛圈裡取“牛糞新”,從地里取“土新”,從水源處取“水新”,從狗窩裡取“糞新”。在取“四新”時,要在上述四個地方撒些糌粑。“四新”取回到自己家裡,粘上酥油花後放在指定的位置,就表示能防止霜災雹害和招財引福。

在藏曆農家年走進後藏的藏族人家,各種精美的杯盤上盛放的新年供品讓人眼前一亮,這些供品大都是食品和飲品,每家每戶沒有什麼不同,只有羊頭比較特別,此外,吃羊頭也是後藏地區大年初一一大節俗。

民間習俗

藏曆新年藏曆新年

1、新年“古恰”。用糌粑畫上表示吉祥的寶傘、金魚、寶瓶、妙蓮、右鏇海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等八吉祥圖。

2、酥油彩羊頭——“隆過”。用酥油雕成的一個彩色羊頭,藏語稱為“隆過”。它一般擺設在佛龕前面所貢之品的中央,是因為人們認為“羊”為吉祥之物,同時也祈盼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3、麵疙瘩——“古突”。“古突”是麵疙瘩里分別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命運和心地。

4、驅鬼。藏曆12月29日,晚上由男主人點著火把在屋內的各個角落轉一圈,嘴裡不停地喊著“滾出去,滾出去……”然後將火把與事先準備好的鬼食一起丟到路口,以示將一年的不順或晦氣全趕出家門。

5、請狗赴宴。驅完了鬼,家家戶戶請狗吃飯。他們把過年的食物,端端正正地擺在盤裡,或放在長長的木板上,然後請狗赴宴。

6、“搶水”。“搶水”是藏曆新年初一的第一節目。深更半夜,許多地方的藏胞們要到河邊或井邊,等待破曉時分。習俗認為誰舀到第一桶水,就意味著能夠獲得最好的運氣。

7、祭豐收女神。背回新年第一桶水,倒進佛像前的淨水碗裡,再用它拌糌粑做成供果,兌好青稞酒。帶上這些供品來到自家最好的一塊莊稼地里,祭祀豐收女神。

8、折嘎藝人的呼喊。“折嘎藝人”意為“白髮蒼蒼的老人”。每逢大年初一破曉時分,當他發出吉祥歡樂的一喊,家家戶戶都敞開大門,把他當作貴客迎進庭院,獻哈達、敬青稞酒,在他身上撒雪白的糌粑和預祝豐收的青稞。

9、樹經幡。人們清晨就在房頂或山頂之上插起新的經幡,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全家平安。

10、朝佛。老百姓大年初一清晨就趕到大昭寺點酥油燈,繞著八廓街轉經,整個八廓街響徹著“嗡嘛呢唄嘛吽”六字真言的聲音,氣勢宏大,甚為壯觀!
11、拜年。老百姓初一一早端著青稞、糌粑、酥油花和五彩麥穗做成的吉祥斗“切瑪”和青稞酒走出家門,相互拜年。

12、油炸面供品——“德嘎”。由各種形狀的油炸面做成,壘成數層,供在藏櫃中央,它是藏曆新年最重要的供品。

13、酥油花——“孜珠”。酥油花,藏語稱為“孜珠”,是由酥油製成,圖案各異,圖案內容多以猴子、壽星、鹿、大象、魚、太陽、月亮、蓮花等圖形為主,以表祥瑞。

14、開犁。藏曆正月初五,插上祈福幡,趕著牛,圍繞白石耕出五條畦子。每一畦撒一種作物,大家會聚一處,一邊喝酒,一邊唱歌。

娛樂活動

過年期間,有條件的地方都要舉行賽馬、射箭、賽氂牛、比長跑、打古朵、唱山歌、彈琴、跳舞、看藏戲等娛樂活動。

新年賀詞 

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洛薩爾桑——新年好·
扎西德勒彭松錯——晚輩祝福老人:吉祥如意,功德無量
阿媽巴珠工康桑——願女主人健康長壽!
頂多德瓦土巴秀——願歲歲平安吉利! 
南央宗聚悅巴秀——願年年這樣歡聚!
吉吉!索索!拉結羅!——祈求神靈賜予幸福和平安!
下普達——乾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