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

江孜卡墊以色澤鮮艷、毯面柔軟、細膩和風格濃烈而著稱。江孜的卡墊獨具特色,不僅毛線均勻,質地優良,色染也別具一格。它除了紅、黑兩種顏色的染料外,其他顏色的染料都是從當地的樹葉、草根和礦物中提煉出來的。這種自製的染料色澤鮮艷,經久不變,具有濃厚的高原情趣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基本信息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西藏
編號:Ⅷ-21
申報地區或單位: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江孜地區

簡要介紹

藏族的毛織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製品以圍裙和地毯最為著名。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織圍裙在藏語中稱為“邦典”,具有裝飾、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地區貢嘎縣傑德秀鎮是藏族圍裙的主要產地,因而有“邦典之鄉”的美稱。日喀則地區江孜縣是西藏著名的地毯之鄉。江孜地毯和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並稱為世界三大名毯。藏毯主要指“薩墊”(地毯,鋪在地上的毯子)和“卡墊”(墊褥,鋪在坐墊表面上的栽絨墊子)。按照不同的規格,面積大於18平方英尺的稱地毯,小的稱“卡墊”。江孜卡墊最為出名,被譽為“卡墊之鄉”。

邦典

簡介
邦典是藏族婦女的藏裝上的一種特殊標誌,是一種五顏六色、細橫線條的氆氌(藏袍原料),後來成為藏族婦女喜愛系在腰間的裝飾品,也就漸漸成了藏式圍裙的代名詞。它的原料與氆氌相同,但比氆氌單薄、精緻、小巧。藏族人用邦典來製作婦女的坎肩、圍裙和挎包,或者鑲嵌在藏袍邊上,現代人還用它裝飾客廳的牆壁。圍裙織法獨特,色彩鮮艷,編織精密,美觀大方。圍裙生產一般先手工紡紗,然後染色、刷毛,織成條狀,再縫合成圍裙。圍裙品種很多,最好的藏語叫“斜瑪”,用14至20種染色毛紗,精工織成;其次的一種叫做“氆氌”,就是比較普通的圍裙了。

歷史溯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傑德秀鎮生產毛織品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生產圍裙也已有五六百年。在歷史上,該鎮店鋪眾多,家家戶戶都擁有一台或多台織機,所織造的氆氌曾為歷代貢品,相傳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氌服裝便產於該鎮。經過世代傳承和改進,傑德秀鎮的毛織品在品種、圖案、色彩和技藝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鎮上約有780戶2200人,幾乎家家生產毛織圍裙,產品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還遠銷印度、尼泊爾、不丹及西歐國家。

主要技藝

邦典是羊毛織品,編織精密,美麗大方,色彩艷麗。它的生產首先要將羊毛紡成線,再染色和刷毛,織成條狀後再縫合成圍裙。圍裙織法獨特,編織精密。農牧區婦女喜歡以強烈的對比色條相配,城鎮婦女則選擇以纖細的相關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調子。邦典有寬紋和細紋兩種,寬紋以強烈的對比色調相配製,具有粗獷明快的風格,為廣大農牧區婦女所喜愛;細紋以纖細的相關色調組成嫻雅溫和的格調,為廣大城市婦女所選用。邦典的製作工藝並不簡單:最初的原料是上好的羊毛,經過梳毛捻線(細捻為經,粗捻為緯)、上織機(經機梭打、編織等)、織圖、著色、反覆漿染、揉搓、晾曬等工序,一條成品的邦典才能完成。其中,染色是用藏族特別的民間工藝調製的岩石和植物染料,羊毛線可以染出20多種艷麗的色彩,而且絕不會褪色的;捻線更是費時費力的活,男人幹不了,所以自古就是女捻線,男織機。

卡墊

簡介
卡墊即藏式坐毯,有單人床那么大,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傳統卡墊的規格以長方形為主,藏族習慣使用它當作坐墊或臥具。“卡”在藏語中是“上”的意思,因鋪設於坐席之上而得名。卡墊也是寺廟、宮室、民間、帳篷里不可缺少的用品。卡墊質地軟而結實,可以防潮保暖,經久耐用,既是一種舒適的臥具,又是一種裝飾品,適合高原地區居民使用。卡墊是用綿羊毛手工織成的毯子,一般長約2米,寬約1米,其原料纖維長,彈性強,圖樣設計別致,色彩鮮艷,美觀大方。卡墊結構緊密,色彩艷麗,多以龍、鳳、鹿、花草為圖案,具有濃郁的藏族藝術風格,是最富盛譽的西藏手工藝品。

歷史溯源

早在公元11世紀,在年楚河中游地區(即今白朗縣一帶)就有一種名為“旺丹仲絲”(即“卡墊”)的手工技藝品。這一地區一直是西藏地毯的傳統產區,織造技藝得到了較大發展,並形成了系列圖案。之後,江孜人民在傳統卡墊手工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江孜地毯。民國年間,英國商人曾在江孜開設小型工廠和技藝學校,產品出口到歐洲

主要技藝

傳統卡墊織機是一種斜靠在牆上操作的小型木製機台,它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兩根方型立身柱,上下樑形成一個基本框架,另有木楔,高度固定喙,固定喙上的支撐木等組成。它沒有坐板架,絞緣等設施。上下樑和立身柱也都是活的,上經時根據活面寬窄的需要把兩個立身柱平行地擺在地上,把它們的兩端分別用兩根枕木墊起,校正好寬度,然後再把上下樑放在定好寬度的立身柱上,這時就可以在平機上上經。經上完後,分別再在兩個立身柱上的固定木喙上下加相同厚度的木楔,使經線緊到所需要的程度,這時就可以把機子豎起斜靠在牆上,開始織作了。活面增高,坐墩也要隨之墊高。等織到一定高度時,取出木楔,重新調整位置後再用木楔緊經線,再織下一塊,依次重複上述運作。除織機基本框架外,織卡墊還需套經竿、繒板、繒、分絞板,繞扣桿等附屬檔案,開始織作時,首先提繒出絞(一批繒),把分絞板從繒下現出的絞口中插入,從而使絞固定下來,隨之將分絞板推向繒前,使絞口逼近活面約三寸處,再順手把分絞板翻起(開頭是扁平插入的),即可進行繞扣,扣結繞完一道後,用鴨口觜木郎頭將其帶絨扣的繞招桿砸抵活面,再從兩邊分別過粗,細緯線,然後用“打”(用青岡木或其它硬木作成的一種上圓下扁的工具,作用與耙子相同)砸實,這時就可以用刀片劃開繞扣桿上的毛紗扣,拿去繞扣桿,剪齊茺毛即成一道栽絨。後來經線已恢復了平絞(原來的絞已經被緯線壓在底下了)。抽出分絞板,再重新提繒分絞,插入分絞板,繼續織作下一道依次往復。卡墊是在“旺丹仲絲”的基礎上衍變發展起來的,它的穿桿結扣法,在全國乃至世界地毯織造技術中都是獨樹一幟的,其織法、色彩以及紋樣等方面,也鮮明地體現了民族和地區特色。卡墊的種類很多,以編織工藝不同,可分為仲絲、尺不戒、汪丹仲絲等幾類。江孜卡墊以色澤鮮艷、毯面柔軟、細膩和風格濃烈而著稱。江孜的卡墊獨具特色,不僅毛線均勻,質地優良,色染也別具一格。它除了紅、黑兩種顏色的染料外,其他顏色的染料都是從當地的樹葉、草根和礦物中提煉出來的。這種自製的染料色澤鮮艷,經久不變,具有濃厚的高原情趣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後來,江孜卡墊不僅全國聞名,而且遠銷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江孜卡墊反映了1000多年間藏族織造技藝發展的歷史,其圖案、紡線、染色、織造、剪毯等方面都非常出色,具有織造技藝獨特、色澤鮮艷和諧、毯面柔軟的特點,藝術價值極高。這些民族手工技藝應得到保護和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