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陀波倫菩薩

【薩陀波倫菩薩】(梵Sada^-prarudita)《般若經》所載之一位勤求般若波羅蜜多的在家菩薩。意譯常啼菩薩。在佛典中,此菩薩又有多種譯名。

其中,音譯有︰薩陀波侖菩薩、薩埵波倫菩薩、薩陀婆侖菩薩、薩剌陀波羅菩薩等名。意譯亦另有︰常悲菩薩、普慈菩薩、常歡喜菩薩等名。《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三〈常啼菩薩品〉雲(大正8·668a)︰‘常啼菩薩摩訶薩往昔求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怖時長,不念世事,不惜身命,不樂世間名聞利養,於諸世間不生依著,但一心念求般若波羅蜜多。’
又,《大智度論》卷九十六釋其名稱之由來,雲(大正25·732a)︰
‘問曰︰何以名薩陀波侖(薩陀,秦言“常”,波侖名“啼”)?為是父母與作名字?是因緣得名字?答曰︰有人言以其小時喜啼,故名常啼。有人言此菩薩行大悲心柔軟故,見眾生在惡世貧窮老病憂苦,為之悲泣,是故眾人號為薩陀波侖。有人言是菩薩求佛道故,(中略)憂愁啼哭七日七夜,因是故天龍鬼神號曰常啼。’
據《道行般若經》卷九〈薩陀波倫菩薩品〉所載,此菩薩於夢中聞東方有般若波羅蜜大法,為求大法即向東行,途經魔所樂國時,為供養其師而賣身,後涉二萬里路,終至犍陀越(Gondhavati)國,見曇無竭(Dharmodga-ta)菩薩,並受其法。其中,犍陀越即指北印度犍馱羅(Gandha^ra)。又依般若思想在《大毗婆沙論》編纂以前,實已流行於犍馱羅地方一事來推究,此菩薩或許真有其人,在當時遠從印度西方來犍馱羅,求取般若波羅蜜之法。後世則將此菩薩與曇無竭菩薩作為般若菩薩的 36脅侍。
◎附︰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章第三節(摘錄)
薩陀波侖的求法故事,正表顯了‘中品般若’的精神。如薩陀波侖為在家的青年,與一位長者女,一同去求般若。當然古代的某些地區,男女生活自由,不能以‘男女授受不親’,及出家生活來衡量的。當時的說法師,是曇無竭菩薩。‘與六萬八千婇女,五欲具足,共相娛樂’;又接受薩陀波侖供養的‘五百女人’,‘五百乘車’的寶莊嚴具︰這是一位受欲的在家菩薩。當薩陀波侖發心求法時,空中有聲音指導他,說到︰
‘惡魔或時為說法者作諸因緣,令受好妙色聲香味觸,說法者以方便力故受是五欲。汝於此中莫生不淨之心!應作念言︰我不知方便之力,法師或為利益眾生令種善根故,受用是法,諸菩薩者無所障礙。’
這是弟子對說法師應有的態度。如說法師受用微妙的五欲,那是菩薩的方便,菩薩是於一切法無著無礙的。不能見說法師的受用五欲,而生起不清淨心,應該恭敬供養的追隨法師!薩陀波侖的求法故事,是在家人從在家的說法師修學。經中所說的受用五欲,也應該是方便善巧了。薩陀波侖求法故事,雖是現存的下中上──三部般若所共有的,但‘方便受欲’的事緣,是與‘中品般若’的精神相合的。‘法身大士’那樣的‘方便’,如一般化而成為在家的修學典型,那佛教精神無可避免的要大為改觀!這一意境,與文殊師利法門相呼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