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戰線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5年到1918年期間,在義大利北部進行的戰事。交戰雙方是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義大利本來是三國同盟的成員,但由於義大利與奧匈帝國之間存在著尚未收復的義大利問題,最終義大利站在了協約國一邊,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戰爭開始之初,義大利曾通過速攻方式占領了幾個奧匈的城市。但隨後義大利戰線就陷入了同西線戰事相同的膠著狀態。戰爭初期奧德聯軍儘管數量處於劣勢但依然掌握戰場主動,後期協約國增兵義大利最終使以義大利的勝利告終,義大利如願獲得了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包括南提羅爾、伊斯特拉半島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歷史發展 早期的手槍──手槍的最早雛形在14世紀初或更早幾乎同時誕生於中國和普魯士(今德國境內)。在中國,當時出現了一種小型的銅製火銃──手銃。它口徑一般為25毫米左右,長約30厘米。使用時,先從銃口填入火藥、引線,然後塞裝一些細鐵丸,射手單手持銃,另一手點燃引線,從銃口射鐵丸和火焰殺傷敵人。這可以看作是手槍的最早起源。1331年,普魯士的黑色騎兵就使用了一種短小的點火槍,騎兵把點火槍吊在脖子上,一手握槍靠在胸前,另一手拿點火繩引燃火藥進行射擊。這是歐洲最早出現的手槍雛形。
S&W馬格南彈手槍
14世紀中葉(不遲於1364年),義大利的幾個城市都出現了成批製造的一種名為“希奧皮1812年,蘇格蘭牧師A·福賽斯設計製造出擊發火式手槍。這種手槍還屬於由槍口裝彈丸的前裝式手槍,操作不便,發射速度也較慢,難以適應作戰需要。1825年,美國人德林格發明的德林格手槍,採用了雷汞擊發火帽裝置,提高了手槍的射擊性能。1864年,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遭刺身亡,兇手使用的就是這種手槍。
手槍經過了約541年的漫長發展、改進、演變的過程,逐漸具備了現代手槍的結構和原理,現代手槍誕生的標誌是左輪手槍和自動手槍的發明。”的短槍,“希奧皮”(scioppi)一詞源於拉丁文,詞
早期的手槍──手槍的最早雛形在14世紀初或更早幾乎同時誕生於中國和普魯士(今德國境內)。在中國,當時出現了一種小型的銅製火銃──手銃。它口徑一般為25毫米左右,長約30厘米。使用時,先從銃口填入火藥、引線,然後塞裝一些細鐵丸,射手單手持銃,另一手點燃引線,從銃口射鐵丸和火焰殺傷敵人。這可以看作是手槍的最早起源。1331年,普魯士的黑色騎兵就使用了一種短小的點火槍,騎兵把點火槍吊在脖子上,一手握槍靠在胸前,另一手拿點火繩引燃火藥進行射擊。這是歐洲最早出現的手槍雛形。
14世紀中葉(不遲於1364年),義大利的幾個城市都出現了成批製造的一種名為“希奧皮”的短槍,“希奧皮”(scioppi)一詞源於拉丁文,詞意即是手槍。這種槍長僅給17厘米,因此許多人認為它是世界上第一種手槍。 手槍套用于軍事領域,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1544年,德國騎兵在倫特戰鬥中,對法軍使用了單手轉輪打火槍。隨後法國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槍騎兵。金屬彈殼發明後,擊髮式手槍便出現了,其首要標誌是美國人伊桑·艾倫設計了胡椒盒手槍,即多管鏇轉的擊發手槍。接著,英國和歐洲大陸也開始生產此類胡椒盒手槍。但這種手槍較重,擊錘抬起時影響瞄準,軍用價值不大。
在15世紀,歐洲的手槍由點火槍改進為火繩槍。火繩式手槍克服了點火槍射擊時需一手持槍,另一手拿點火繩點火的不便,實現了真正的單手射擊。
到了17世紀,火繩手槍為燧髮式手槍所取代,它已具備現代手槍的某些特點,如擊發機構具有擊錘、扳機、保險等裝置,並且槍膛也由滑膛和直線開線膛發展為螺鏇形線膛。
1812年,蘇格蘭牧師A·福賽斯設計製造出擊發火式手槍。這種手槍還屬於由槍口裝彈丸的前裝式手槍,操作不便,發射速度也較慢,難以適應作戰需要。1825年,美國人德林格發明的德林格手槍,採用了雷汞擊發火帽裝置,提高了手槍的射擊性能。1864年,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遭刺身亡,兇手使用的就是這種手槍。
1835年,美國軍人柯爾特發明了裝有底火撞擊與線膛槍管的左輪手槍,這是第一支真正成功並得到廣泛套用的左輪手槍。它作為武器在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得到迅速發展。1873年,柯爾特11.44mm後裝式單動左輪手槍被美國陸軍正式採用。同年,史密斯-韋
森研製出新型斯柯菲德11.43mm左輪手槍。1909年,美國陸軍又正式採用柯爾特11.43mm重型左輪手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使用了韋伯利11.6mm左輪手槍,俄國使用了納甘M1895式7.62mm左輪手槍,義大利使用了M1889式10.35mm左輪手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英國還繼續使用韋伯利11.6mm左輪手槍以及美國的9mm左輪手槍。由於左輪手槍對瞎火彈處理十分簡便,安全可靠,所以至今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仍有使用。 1889年毛瑟手槍問世,確立了自動手槍結構原理。1893年,德國製造了第一支實用的博爾夏特7.63mm自動手槍。德國人盧格對該槍又進行了改進,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盧格手槍。盧格9mm手槍,從1908年起裝備德國軍隊達30年之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自動手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結構新穎、性能優良的自動手槍,如美國的柯爾特M1911式及M1911A1式11.43mm手槍,比利時的白朗寧9mm大威力手槍,蘇聯的托卡列夫TT33式7.62mm手槍,德國的華爾特7.65mm手槍,義大利的伯萊塔M1934式9mm手槍,奧地利的施泰爾9mm手槍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也研製了一些新型手槍,差不多都是自動手槍(自動裝填手槍)。這些手槍主要有:捷克的M1975式手槍,法國的MAB PA15式手槍,德國的HKP9式手槍,義大利的伯萊塔M1951式手槍。70年代後,又出現了一些新手槍,如義大利的伯萊塔92F 9mm手槍,奧地利的格洛克17~23系列手槍,蘇聯的5.45mm小口徑手槍等。從19世紀末自動手槍出現到現在,儘管手槍特別是近代手槍在技術上並沒有重大的突破,但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包括手槍自動原理和結構的改進與發展,而且手槍的口徑也經歷了一個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性能特點
手槍按使用對象可分為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運動用手槍;按用途可分為自衛手槍、 戰鬥手槍(大威力手槍和衝鋒手槍)和特種手槍(包括微聲手槍和各種隱形手槍);按結構可分為自動手槍、左輪手槍和氣動手槍(如運動手槍)。
與其他槍械比,手槍的主要特點是:
1. 質量小,體積小,滿裝槍彈手槍的總質量:軍用手槍一般在1kg左右,警用手槍在800g左右,便於隨身攜帶。 手槍
2. 槍管較短,口徑多在7.62~11.43mm之間,也有採用小口徑的,但大多採用9mm口徑,適合於殺傷近距離內的有生目標。
3.彈匣供彈,自動手槍彈匣容量大,多為6~12發,有的可達20發;左輪手槍則容彈量小,一般為5~6發。
4.多採用半自動(單發)射擊,但也有少數手槍(如衝鋒手槍)採用全自動(連發)射擊方式。前者戰鬥射速為30~40發/min,後者戰鬥射速高達120發/min左右。
5.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易於大批量生產,成本低。手槍的不足之處是有效射程近,一般為50m左右,衝鋒手槍的有效射程遠些,但也不超過150m。由於衝鋒手槍質量較大,連發精度差,火力不及衝鋒鎗,因此,尚未被廣泛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