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公元前480年,是決定希臘生死存亡的一年。這一年,經過三年的準備以後,波斯王薛西斯(Xerxes)率領百萬大軍入侵希臘。薛西斯處事嚴謹縝密,雷厲風行,和他父親大流士的仁厚疏曠形成鮮明對比。薛西斯先和地中海的海上強國迦太基結盟,讓他們牽制住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希臘城邦西拉丘斯(Syracuse),然後在劃分歐亞的赫拉斯滂海峽(Hellespont,今天土耳其境內的達達尼爾海峽)修建浮橋兩座,又在色雷斯境內沿路建立多個後勤補給站。希臘很多城邦投降波斯帝國,派兵派船參戰。一切就緒以後,薛西斯領軍從赫拉斯滂海峽進入歐洲,通過色雷斯和馬其頓,從希臘北部攻來。波斯大軍在溫泉關被斯巴達國王利奧尼達(Leonidas)率領的希臘聯軍擋住,久攻不下。這時一個希臘內奸領波斯軍隊從另外一個山口突破希臘聯軍防線,迂迴到希臘軍背後。利奧尼達立刻命令聯軍撤退以保存實力,自己率領三百斯巴達勇士堅守溫泉關阻擊敵人,最後全部陣亡。溫泉關失守後,波斯大軍長驅直入,逼近雅典城。雅典人不得不放棄這座歷史名城,舉國撤退到薩拉米斯島。
實力對比
在薩拉米斯海戰以前,雅典並不是一個海上強國。當時地中海的航海大國是腓尼基和迦太基,他們在歷次波希戰爭中都站在波斯一邊。這時雅典仍然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並沒有職業軍人,雅典人平時操持農活,農閒時在一起操練,戰時自備武器盔甲上陣殺敵,但這種組織形式完全不適合海軍。海軍必須是常備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戰艦造價高昂,維修和保養也非常昂貴,但這個時期的海戰都無法決定戰局,戰爭最終還是要在陸地上分出勝負。對於這樣一個費效不成比例的軍種,雅典人不願大力發展也在情理之中。這個時候各國海軍主要裝備的戰艦叫trireme,因其每一側船舷裝備垂直排列的三層舷槳而得名。這種戰艦通常有三十五米長,寬五米,艦艏有金屬包裹的沖角。戰艦平時使用風帆航行,戰鬥時收帆放槳,以求速度和機動性。一艘戰艦的槳手非常關鍵,海戰戰術主要依靠槳手來實施,他們的身體素質和訓練水平往往能決定一場海戰的勝敗。因為這個原因,槳手的報酬至少和水手及士兵一樣。1987年英國出資在希臘仿製了一艘古希臘規格的戰艦“奧林匹亞”號,試航以後效果良好。“奧林匹亞”號最高航速能夠達到10節,可以在一分鐘內完成180度大轉彎,從而證實了古典文獻關於古希臘戰艦的描述。
這個時期的一艘戰艦通常有槳手170名,水手15名,軍官5名,以及士兵15到20名,士兵裝備弓箭和標槍,主要任務是防止敵軍登舷作戰。海戰的主要戰術是衝撞敵艦,具體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高速攔腰撞擊,金屬包裹的沖角往往能夠將敵艦撞成兩段;另一種是收起自己的舷槳出其不意地從敵艦旁邊划過,這樣能夠將敵艦一側的船槳折斷,使其喪失行動能力。這種海戰戰術在幾百年里都沒有多少改變,而機弩和投石器等遠程火力要到羅馬時期才開始裝備戰艦。
波斯本來沒有海軍,但在征服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和埃及以後,將他們龐大的艦隊編成波斯海軍,建立了海上霸權。在希波戰爭初期,波斯海軍有戰艦一千二百餘艘,而雅典海軍只有戰艦七十艘,根本無力和波斯爭奪愛琴海的制海權。由於希臘是民主政治,擴建海軍的提案往往因為費用巨大而被議會否決。雅典議員們過於計較蠅頭小利,對制海權的戰略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如果希臘能夠掌握制海權,就可以阻止波斯從海上增援和補給,這樣在希臘作戰的波斯遠征軍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最終避免不了覆滅的命運。一百多年後羅馬就是因為牢牢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權,才拖垮了在義大利征戰的漢尼拔大軍。公元前483年,雅典附近發現一座銀礦,開採以後能夠給雅典帶來一筆巨額收入。雅典議會討論如何處置這筆意外之財時,大多數議員主張平均分配給所以雅典公民。這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曉之以理,動之以利,終於說服眾人將資金全部用於擴建海軍,此人就是後來被稱為雅典海軍之父的特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
戰役經過
波斯軍隊進占雅典空城後,將其付之一炬,隨後大軍追擊到薩拉米斯島對岸,而波斯戰艦也源源不斷地向薩拉米斯島匯集。夾在希臘半島和波羅奔尼撒(Peloponnese)半島之間,東面和希臘半島僅僅相隔一條海峽。薩拉米斯海峽曲折狹窄,最寬闊的地方不過兩公里,希臘海軍的三百多支戰艦就停泊在海峽裡面。這時希臘聯軍統帥是斯巴達貴族尤利比亞德(Eurybiades),他得知有一千二百艘波斯戰艦聚集在海峽東南面,大驚失色,打算放棄薩拉米斯島,撤退到波羅奔尼撒半島的陸地上。沒等希臘軍隊行動起來,就有訊息傳來,薛西斯派波斯海軍的埃及艦隊繞到薩拉米斯島西側,將海峽的出口堵住,準備來一個瓮中捉鱉,將希臘聯軍一網打盡。面對波斯軍隊的水陸夾擊,集中在雅典城南薩拉米斯海灣的希臘聯合艦隊發生了動搖。大家對憑現存的兵力,能否打敗波斯大軍毫無信心。有些城邦的人打算把船駛離海灣,去保衛自己的家鄉。在這關鍵的時刻,將領提斯托克利挺身而出,指出必須把戰船集中在薩拉米斯海灣和波斯海軍決戰,才能取得勝利。他認為,波斯戰艦雖多,但船體笨重,因此港窄、水淺的薩拉米斯海灣能充分限制其優勢,而且波斯水手們也不熟悉海灣水情和航路;而希臘人正相反,戰船體積小,機動靈活,適合在狹窄的淺水灣中作戰,加上水兵們在本國海灣作戰,熟悉水情、航路,能充分發揮力量。因此,提米斯托克利斷言:“我們的艦隊在窄海中作戰,可以以少勝多。如果撤出薩拉米斯灣,在開闊的水面上決戰,全希臘都要同歸於盡。”
儘管提米斯托克利說得很有道理,軍事會議也先後開了兩次,眾人還是聽不進去。眼看戰機就要失去,提米斯托克利只好採用詭計:他叫來自己的一個貼身衛士,交給他一封密信,讓他去向薛西斯一世告密,說希臘海軍人心浮動,不敢交戰,都想逃出海灣。薛西斯一世見到密信,十分高興,立即下令嚴密封鎖海灣,不準放過一條船。公元前480年9月23日凌晨,波斯艦隊完成了對希臘艦隊的包圍。海灣西口,200艘埃及戰艦按時到達指定位置,堵住了希臘艦隊的退路;海灣東口,800多艘波斯戰艦排成三列,將海面封鎖得嚴嚴實實。薛西斯一世志在必得。他把指揮權交給海軍將領阿拉米西亞,自己在薩拉米斯海灣附近的一個山丘上搭起帳篷,準備悠然觀戰。站在他身邊,手拿紙筆的史官,也正準備如實記錄下波斯海軍的輝煌勝利。
被逼到絕境的希臘聯合艦隊在提米斯托克利的指揮下迅速展開了陣形:科林斯艦隊開往海灣西口頂住埃及人的衝擊;主力艦隊分為左、中、右三隊,集中在海灣東口,與波斯主力抗衡。也許天佑希臘人,本來希臘海軍只有戰船358艘,而波斯龐大的海軍擁有1207艘戰船。但在戰役開始前,由於不熟悉天氣、航情,波斯海軍在實施包圍行動時,先後兩次遇到颶風,有600艘戰艦被毀,戰鬥力損失了一半。
波斯戰艦普遍高大,如同一個個海上城堡。薩拉米斯海峽入口處有一個島嶼阻擋,造成水道狹窄,波斯戰艦一次之能通過幾十艘,這樣波斯海軍被迫採用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逐次投入兵力。波斯艦隊排成幾個縱列進入海峽。這時正值海潮上漲,海峽內暗流涌動,波斯戰艦尾大不掉,很難控制方向。還沒等波斯戰艦們向左調轉船頭,等候已久的希臘艦隊就如離弦之箭一般沖了上來。此時進入海峽的波斯戰艦大約只有一百多艘,而希臘聯軍有三百七十艘戰艦,形成以多擊寡的局面。波斯艦隊最外圍的戰艦橫向面對希臘人的衝擊,幾乎全部被撞沉,後面的波斯戰艦終於轉過身來,和希臘艦隊絞殺到一起。薩拉米斯海峽狹窄的水面上擠滿了艦隻,大家都動彈不得,這時雅典戰艦上的重裝步兵開始發揮作用,他們紛紛爬上敵艦和波斯士兵格鬥。波斯戰艦上的士兵都是弓箭手,根本擋不住身披重甲的雅典步兵的凌厲攻擊,往往十幾個雅典步兵就能夠毫不費力地制服一艘敵艦。剩下的波斯戰艦想掉頭逃跑,但被接踵而至的後續部隊堵住。海峽外面的波斯戰艦並不知道裡面的戰況,他們爭先恐後地向海峽里涌,都希望在薛西斯眼前表現一番。於是波斯海軍在海峽里被消滅一批,再進來一批,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喪失了進攻能力。
希臘聯軍在這場海戰中損失了約四十艘戰艦,波斯人的損失沒有詳細記錄,有的史學家認為超過六百艘,而人員傷亡數萬。波斯戰艦的殘骸和溺斃的士兵被海潮衝到薩拉米斯島對岸的一處海灣里,在幾公里長的海灘上堆積如山,讓人觸目驚心。此戰以後,波斯海軍一蹶不振,將愛琴海的制海權拱手相讓。
戰鬥開始後,雙方戰艦在性能上的優劣也很快顯示出來。雅典的新式三層戰艦長40-45米,速度快、機動性強,吃水淺,170名槳手分別固定在上中下三層甲板上。而波斯老式掛帆戰船,體積大、速度慢、機動性差、吃水深。希臘海軍發揮自己船小快速的優勢,機智地不斷向波斯戰船作斜線衝擊,利用船頭一根長約5米的包銅橫桿,先將敵人的長槳劃斷,然後調轉船頭,用鑲有銅套的艦首狠狠衝撞波斯戰艦的腹部。波斯戰艦就這樣一艘一艘地被撞沉。一番激戰後,波斯前鋒艦隊抵擋不住,被迫後撤。而正從後面增援的戰艦並不知道戰況,仍笛鼓齊鳴,猛往前沖。由於正值順風,鼓成滿帆的後援戰艦沖入海灣,正好同後撤的前鋒艦隻迎頭相撞,亂成一團。提米斯托克利見此情景,乘機指揮全軍四面出擊。波斯艦隊進退兩難,被衝撞得七零八落,毫無還手之力。海軍統帥阿拉米西亞見敗局已定,只得狼狽後撤。戰役結果
薛西斯一世在山頭上從頭到尾目睹著這場海戰的經過,無奈地看到波斯戰艦沉沒的沉沒,被擒的被擒。8個小時的激戰,波斯艦隊300艘戰船被擊沉,50艘被俘獲。薛西斯一世萬萬沒想到自己失敗得如此之慘,不由得呼天搶地,痛悔莫及。面對失敗的現實,薛西斯一世不得不開始考慮整個遠征軍的前途。一來海軍戰敗,陸軍基本的後勤供給失去保障;二來希臘海軍可能會乘勝直撲赫勒斯邦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截斷他的歸路。於是,他仰天長嘆,命令殘存的戰艦迅速撤到赫勒斯邦海峽。幾天后,薛西斯一世除留下一部分兵力在中希臘繼續作戰外,自己率領其餘部隊退回到小亞細亞。薩拉米斯海灣之戰是整個希波戰爭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它扭轉了整個戰局。戰役影響
薩拉米斯海灣之戰的結果使希臘獲得了自由、獨立與和平,雅典一躍上升為愛琴海地區的霸主,控制了通往黑海的要道,奪取了愛琴海沿岸包括拜占庭在內的大量戰略要地。希臘在愛琴海上稱霸,對沿岸國家進行掠奪,獲得了巨大利益。“人們似乎都一致被喚醒了”,他們紛紛效仿希臘雅典,大造艦艇和商業船,積極發展海上力量,爭奪海上霸權,向海岸國家傾銷商品、開闢市場、攫取經濟利益。英國人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說:“隨著這一戰,我們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門坎上面,在這個世界之內,希臘人的智慧為後來的諸國,奠定了立國的基礎。”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淵源,而薩拉米海戰為希臘人贏得了一切。希臘從此邁入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雅典帝國、帕蒂農神廟與“黃金時代”從此而來。評價
富勒的《西洋世界軍事史》是如下描述這場戰鬥的:“決定性戰鬥是在希臘左翼方面打的。在那一方面的雅典人和愛吉拉人,沿著海岸向前划行,就在薛西斯的面前經過(他本人正站在皮拉斯河北的一個山丘上面,想在那裡展望希臘艦隊的投降)。然後轉到腓尼基艦隊的右面,把他們向波斯陣線的中央壓迫,但希臘的右翼已經進展得太快,在那裡看來好像腓尼基人已經受到了側面的攻擊。等到雅典人和愛吉拉人對於波斯中央部分的迂迴,已經使波斯左翼又受到後方攻擊的威脅時,勝利的波浪才逐漸向希臘的左翼傳到右翼方面。於是伊奧尼亞人開始撤退,而他的撤退遂使這個已經苦鬥了七八個小時的戰鬥告一結束。”
利德爾·哈特在其《間接路線戰略》一書中表示了對阿提米西亞的肯定,他如下寫道:“在波斯陣營里,只有一個人反對薛西斯關於立即發起戰役的決定。這就來自哈利卡納索斯的阿提米西亞。她建議放棄這次戰役,而採取另外一個計畫,使波斯艦隊與陸軍部隊協同作戰去進攻伯羅奔尼撒。她預料這樣可以迫使伯羅奔尼撒聯軍的艦隊面臨威脅而逃回自己的港口,從而瓦解整個希臘艦隊。她的建議看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這一點也正是地米斯托克利所擔心的”。
薩拉米斯海戰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槳船隊之間的較量,也是世界海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薩拉米斯海戰的結果有力地證明了海軍戰略家和理論家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的著名論斷:“交通線支配著戰爭。”歷史也更清楚地證明了這個事實。陸軍離開本國去作戰,如果沒有堅強的補給線,那就是一支脆弱的陸軍,它是不能生存的。那時補給就必須依靠水上交通,而只有海上戰鬥的勝利才能為取得陸地上的勝利創造條件。
紀念
現代希臘海軍為紀念這一海戰的勝利,於每年9月12日舉行紀念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