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紀如

薛紀如

薛紀如,森林植物學家,竹類專家。對森林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較深入的實踐與研究,尤其在竹類的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績,命名了4個新屬,60 多個新種。對西南竹類研究和雲南竹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薛紀如,1921年出生於河北省臨城縣都豐村。在少年時代就對植物產生了濃厚興趣。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離開家人逃難到河南,就讀於內鄉西峽口國立一中一分校。那裡是伏牛山區,位於漢水流域。生物學老師張鵬遠擬編寫《伏牛山植物志》,他自告奮勇利用課餘和假日上山採集標本、識別植物。在那裡他第一次就認識了油桐、漆樹、棕櫚、獼猴桃、女貞、合歡等樹種。1941年高中畢業時,班上辦了一個告別展覽會,他展出的植物標本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和稱讚。1941年,薛紀如考上中央大學生物系,因為對植物的偏愛,二年級時即轉入農學院森林系。他選修了生物系有關植物方面的主要課程如植物生態學、植物形態學、植物器官學以及禾本科植物等,從而打下了較為廣泛而牢固的植物學基礎。

1945年大學畢業後他考取中央大學研究生部,在導師鄭萬鈞教授指導下從事裸子植物方面的研究。1946年受導師囑託獨自兩次從萬縣徒步至磨刀溪,採集水杉模式標本,並於1947年首次發表了有關水杉的調查報告。1948年獲得碩士學位後,他首先應邀到福建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跟何景教授工作。但他心目中更嚮往著雲南的茂密森林和豐富的植物資源,所以當接到雲南大學邀請時,即轉到雲南從事林業高等教育,至今正好半個世紀。

在雲南50年間,他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1950年參加雲南首屆農業考察團,徒步翻越高黎貢山,足跡遍及滇西各地。1951年又參加中央訪問團到思茅、勐海,第一次在雲南採到了龍腦香和野生稻標本。1956年中蘇生物考察團在雲南大規模採集調查,全團成立兩個先譴調查組,薛紀如負責其中一組,足跡遍及滇南滇西各地,除採得大量標本外,對紫膠的寄主植物和其生產進行了深入調查,為雲南紫膠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爾後,結合教學、科研,他幾乎走遍了雲南的山川大地。此外,四川的峨眉山、金佛山,貴州的赤水、梵淨山等也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跡。他主編的《雲南森林》一書是汗水的結晶。他還是《廣西森林》、《貴州森林》的主審、《中國森林》的編委。

在教學上他先後講授過森林利用學、植物學、樹木學、森林生態學、竹子分類、竹林培育與利用等課程,並招收和培養竹類研究生至今。指導的研究生,畢業後大都獲得教授職稱,並在竹類生產和科研上正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他還多年堅持為雲南民族事務委員舉辦的民族幹部培訓班講授森林生態學和森林經營學等課程,並謝絕了民族事務委員給他的教學報酬。

他把科研重點放在竹類植物方面。他是中國竹產業協會第一屆常務理事、雲南省竹業協會第一、二、三屆理事長,1992年起,成為美國竹子協會國際終生榮譽會員。1996年,他應美國竹子協會邀請,曾赴美進行考察訪問,參加了美國竹子協會的年會,並在會上專題介紹了中國竹類資源狀況,引起國外專家的重視並與中國建立了學術上的合作關係。

他歷任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學會常務理事,1985-1991年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科技委員,也是早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教師之一。

簡歷

1921年11月19日 出生於河北省臨城。

1941-1945年 在重慶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就讀,獲學士學位。

1945-1948年 任中央大學森林系技術員並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48年 任福建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48-1958年 雲南大學講師、副教授。

科學成就

在裸子植物方面有眾多發現

鄭萬鈞教授是國內外著名的裸子植物專家,薛紀如則是他親自指導培養的第一位研究生。1946年,薛紀如受導師的囑託,並依據王戰所提供的路線,獨自兩次前往萬縣水杉產地進行採集和調查。由重慶乘船到萬縣,當時到水杉產地磨刀溪要走120公里山間小路,交通極為艱難,且時常發生攔路搶劫,商旅因此視為畏途,大都裹足不前或中途而返。第一次前往是春節剛過的2月間,行前雖然聽到不少有關殺人越貨的傳聞,但為了事業,他毫無畏懼,隻身上路。第三天趕到磨刀溪村已是黃昏時分,當時已精疲力竭,但他不顧旅途疲勞,馬上找人指路,直奔那棵巨大的水杉樹。暮色中的水杉頂著枯黃的大樹冠,他判定可能是落葉所致,採下的標本使他興奮無比,雖然已落葉,但枝條上掛滿了金黃色的雄花序。此時既證實了水杉是落葉樹種又第一次採到它的雄花序。為了取得更完整的標本,在當年5月間他第二次前往磨刀溪,這次採集到帶葉球果標本,並對其生長態勢、生境等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同時還採到竹柏、黃杉等標本。1948年胡先驌、鄭萬鈞依據薛紀如所采的標本(即模式標本)發表了水杉這一孑遺樹種,活化石的發現,在植物界引起極大的震動與反響,後水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1984年美國哈佛大學樹木園主任Pet.S.阿斯頓(Ashton)來華訪問,特地邀請他撰寫一篇當年採集紀要,刊登在1985年《阿諾得樹木園雜誌》上。1996年他又應邀訪美,美方特地安排他訪問加利福尼亞州紅木公園,並觀看了加利福尼亞州最早引入栽培的水杉樹。之後應邀訪問哈佛大學標本館,當年他所采的那份模式標本就珍藏在那裡。薛紀如凝視著自己親手採集的水杉模式標本,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欽佩水杉頑強地頂過了第四紀冰川的劫難,更感到欣慰的是這一珍稀樹種已發展成為一個大家族,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戶,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在讀研究生時,他還發現了馬尾松球果罕見的簇生現象,即成百的球果簇生於一起。到了雲南後,發現雲南松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經過一系列的觀察和解剖,最後認定這是性變的結果:眾多密集的雄性孢子葉球經過性變結出了簇生的松球。這在過去還從無報導。雲南的一些松屬植物,無論滇中、滇南或西部高山的百姓都以“飛松”相稱,而被視為同一樹種。他收集了大量野外資料,並通過鄭萬鈞教授的審定,劃分出思茅松、高山松和地盤松以區別於雲南松。這一划分,在以松為主的荒山造林中對於良種選育、造林地區劃和種源選擇都起到重要作用。

雲南油杉是滇中高原上的一個重要用材樹種。但在一般針葉樹種難以生存的乾熱河谷中,他卻發現了另一種耐旱性極強的油杉。經他鑑定,定名為旱地油杉,由於所在生境特殊,數量有限,已定為國家保護植物。這在乾熱河谷造林上無疑又是一個重要樹種。此外他還鑑定出油杉的一個變種——蓑衣油杉,其枝條長下垂,外形似垂柳,是園林中很有觀賞價值的樹種,這一樹種數量極為有限,已受到重點保護。

開拓中國西南地區的竹類研究

中國西南部,特別是雲南,堪稱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由於竹子分布地區交通不便,再加上竹子不易開花,很難採到完整標本,故長期以來無人問津。1959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圖說》(禾本科)其中有關雲南竹種的記載只有12種,這一領域幾乎是空白。50年代後期,薛紀如結合教學對雲南的竹類進行了大規模採集和研究,繼而又與他的學生易同培對四川的竹類進行了研究。與此同時,他還到貴州與該省林科所的同志對貴州竹類進行了分類整理。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在竹類研究方面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對牡竹屬、方竹屬的系統研究,對一些重要大型天然竹林群落結構的研究以及竹類核型分析與分類、香竹所含精油的化驗分析等都有新的突破,有的獲得了省級科技進步獎。他根據多年實踐,將雲南竹林劃分成:滇南熱性大型叢生竹區、滇東南熱性大中型混合竹區、滇中暖性中型混生竹區、滇東北暖性中小型散生竹區、滇西北寒溫性小型混生竹區5個自然分布區和30多個竹林類型。

在竹子系統分類方面他注重野外調查與採集,凡是能夠到的地方都要親自去,採回標本後,要查閱國內外大量資料,每發表一個新種都十分慎重。他先後與人合作發表了有關竹類文章50 余篇,還參與編寫了《雲南樹木圖志》、《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竹類部分以及《中國植物志》第九卷竹亞科的部分章節。他又先後命名了4個新屬(筇竹屬、香竹屬、鐵竹屬、貢山竹屬),60多個竹類新種以及中國的新分布的一些屬。現在雲南竹子已知有220餘種,這一數字是他帶領學生們踏遍雲南的山山水水,歷盡千辛萬苦才確認的。自此,雲南竹子種類之多躍居全國各產竹省、自治區之首,也是世界各產竹國所不及。目前昆明已建成世界上收集竹子種類最多的竹種園,西南林學院標本室已成為收藏竹類標本最多的標本室。

雲南竹種之多、神態之奇特以及用途之廣,已引起國內外專家的極大興趣。他不但看到竹類可作為可持續利用資源而造福於民,還看到了竹類有保護森林和美化環境的生態效益。90年代起他為雲南的竹產業開發大聲疾呼,四處奔走。他為山區農民講過大課,也給省委領導講過小課。在他的倡導下,雲南竹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逐步發展起來。幾十萬畝竹林基地的建立是他心愿的一部分。他正在繼續努力使雲南的竹產業成為繼雲南煙、糖、茶後的一個後繼支柱產業,這才是他最大的心愿。近年來不少國外竹類專家來華時專程訪問了他,國際竹子學會聯繫負責人Karl.巴瑞斯(Bareis)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曾多次組團來滇考察,並對他在竹類研究方面的貢獻稱讚不已。他也應邀出席過多次國際竹子會議,並在北歐和美國作關於中國竹子的學術報告。

雲南還有許多地方特有竹種,從而構成了雲南竹類植物的豐富性和區系成分方面的多樣性。在系統分類研究的基礎上,他又對雲南竹林自然分布進行了區劃,並提出“雲南是世界上竹類植物起源地之一,也是現代竹類分布的主要中心之一。”這一論斷得到了各方面普遍的承認。

致力於自然保護工作

半個世紀以來,薛紀如在雲南親身經歷了大煉鋼鐵、橡膠墾殖、旱谷上山以及大面積砍伐和毀林種植經濟作物等,這些人為的干預使原有的寶貴天然林受到嚴重的破壞,繼之而來的是環境的惡化、地力的衰退和大量珍稀動植物物種的消失。為保護森林和自然環境,他從未停止過呼籲。他熱愛雲南,熱愛紅土高原的一草一木。1976年,他帶領學生在西雙版納進行熱帶珍貴用材樹種調查時發現了龍腦香科珍稀樹種——望天樹(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但橡膠墾區距此不遠。他及時向地州和省里匯報,建議應立即予以保護,為此獲得省政府頒發的獎狀。他積極參加省政協以及福特基金會在雲南建立扶貧點的工作,從生態農業和混農林業出發,提出了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逐漸改變山區的貧困面貌的實施方案和建議。他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格外關注,1986年以來,他曾親自率隊並主持了雲南高黎貢山、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的野外考察。他3次到貴州赤水,為赤水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做了許多工作。他是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主持和參加過雲南大多數及省外一些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的評審鑑定。1994年出席國際生物多樣性與社會林業學術會議,他結合多年自然保護區考察工作的經驗與當前存在的問題作了大會發言,受到與會專家的關注。

評價

薛紀如的中學和大學階段都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度過。那時背井離鄉,一切生活費用全靠公家接濟。在中學穿的是草鞋,晚上點的是桐油燈;在大學吃的是“平價米”,一個月很難吃上兩次肉。當時大家都是流亡在外,所以同學之間親如兄弟,師生之間勝過父子。這使他在生活上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克己奉公和樂於助人的精神。1960年他夫人去世時家中留下3個未成年的孩子和兩位年邁的老人,全靠他一人撫養,他沒有叫過一聲苦,也從沒有向國家要補助,或是延誤工作。按年齡和級別,70年代他出差即可乘軟臥,但每次外出開會,只要能買到硬臥他絕不坐軟臥。在省內外出調查,幾乎都是搭乘長途汽車。他幾十年如一日,一心撲在工作上。在野外採集標本或作調查,翻山越嶺、日曬雨淋、蚊叮蟲咬是家常便飯。白日一天辛勞,晚上親自給標本換紙,時常工作到深夜。在別人看來是自討苦吃,但他卻樂在其中。幾十年來,他從未對生活條件計較過。

薛紀如家中客廳里掛著一幅他親手撰寫的喻竹條幅“節實心虛,挺拔不屈,斬而復生,自強不息”。這讚美竹子品格的詩句,也正好是對他人生道路的真實寫照。

主要論著

1 薛紀如.中國唯一之巨樹——水杉.科學世界,1947,16(11):339~340.

2 薛紀如.松屬球果的簇生現象——性變.雲南大學學報,1956,(1):113~119.

3 薛紀如,印嘉佑等.紫莖澤蘭的適應性能危害情況及防除措施.雲南植物研究,1979,(1):106~114.

4 薛紀如,易同培.我國竹類植物二新屬(一)香竹屬.雲南植物研究1979,1(1):106~114;(二)筇竹屬.雲南植物研究,1980,2(1):91~99.

5 薛紀如,孫吉良.中國竹亞科兩個屬的新記錄.竹類研究,1983,2(2):41~49.

6 薛紀如,易同培.懸竹屬新分類群.竹子研究彙刊,1985,4(2):1~8.

7 薛紀如,章偉平.中國方竹屬的系統研究.竹類研究,1988,7(3):1~14.

8 李德銖,薛紀如.中國牡竹屬研究之一,之二,之三.竹子研究彙刊,1988,7(3):1~19;1988,7(4):1~19;1989,8(1):25~43.

1958年 昆明農林學院、雲南林學院、西南林學院副教授、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