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田藨

薅田藨

薅田藨,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茅莓 Rubus parvifolius L. 的地上部分。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殺蟲療瘡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咳嗽痰血,痢疾,跌打損傷,產後腹痛,疥瘡,癤腫,外傷出血。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苦、澀,性涼。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殺蟲療瘡。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咳嗽痰血,痢疾,跌打損傷,產後腹痛,疥瘡,癤腫,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痢疾:茅莓莖葉30g。水煎,去渣,酌加糖調服。(《戰備草藥手冊》)

2、治皮炎,濕疹:(薅田藨)莖葉適量,煎湯熏洗。(《寧夏中草藥手冊》)

3、治汗斑及白泡瘡:蛇泡竻莖葉燒灰,和茶油塗。(《嶺南採藥錄》)

4、治外傷出血:茅莓葉適量。曬乾研末,撒敷傷口,外加包紮。(《江西草藥》)

5、治呃逆:鮮茅莓葉60g,枇杷葉、半夏各9g,陳皮6g,竹茹12g,煎服。(《安徽中草藥》)

6、治感冒發熱:茅莓葉15-30g。水煎服。(景德鎮《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或研未撒。

炮製

一、採集加工

7-8月採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約1-2m。枝有短柔毛及倒生皮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3,有時5,先端小葉菱狀圓形到寬倒卵形,側生小葉較小,寬倒卵形至楔狀圓形,長2-5cm,寬1.5-5cm,先端圓鈍,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齒,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絨毛;葉柄長5-12cm,頂生小葉柄長1-2cm,與葉軸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托葉條形。傘房花序有花3-10朵;總花梗和花梗密生絨毛;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針刺,在花果時均直立開展;花粉紅色或紫紅色,直徑6-9mm;雄蕊花絲白色,稍短於花瓣;子房具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徑1.5-2cm,紅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2600m的山坡雜木林下、向陽山谷、路旁或荒野。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鑑別

一、藥材性狀

本品長短不一,枝和葉柄具小鉤刺,枝表面紅棕色或枯黃色;質堅,斷面黃白色,中央有白色髓。葉多皺縮破碎,上面黃綠色,下面灰白色,被柔毛。枝上部往往附枯萎的花序,花瓣多已掉落,萼片黃綠色,外卷,兩面被長柔毛。氣微弱,味微苦澀。

二、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小段,莖、葉或花混合。莖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或暗綠色,散生短刺;切面黃白色,中部有髓。葉多捲曲、破碎,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密被絨毛。小花棕黃色。氣微,味微苦、澀。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除疥,殺蟲,出汗斑,洗疳痔:浸酒治瘰癘;十蒸九曬治吐血,止牙痛。”

2、《本草求原》:“止刀傷血。”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茅莓水提醇沉法所得提取物(以下簡稱水提取物)10g/kg,20g/kg,40g/kg分別給小鼠灌胃,連續3d,可使出血時間縮短25%-37%,凝血時間也明顯縮短,有加速止血的作用。

2、抗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試驗表明,水提取物2g/kg灌胃,連續3d,可使其血栓形成明顯抑制,並明顯縮短其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提示茅莓能提高體內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

3、抗心肌缺血:茅莓水提物6g(生藥)/kg給大鼠灌胃,連續3d,最後1次給藥後1h處死動物,摘取心臟,作Langendorff離體心臟灌流,結果表明茅莓能明顯增加冠脈流量。按上法給藥也可明顯對抗由垂體後葉素誘發的大鼠缺血性心電圖改變。此外,小鼠常壓和低壓缺氧耐力試驗表明,茅莓水提物灌胃可使動物耐缺氧能力明顯增強。

4、毒性:以茅莓水提取物給小鼠灌胃,劑量達80g/kg,除稍有厭食,偶見稀便外,無其他明顯中毒症狀。故其最大耐受量(小鼠口服)大於80g/kg,該劑量已相當於人用量133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