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炳禧

蕭炳禧(1922~1964),江西撫州臨川湖南鄉茶溪村人。新中國建立前靠幫地主放牛、做短工、打長工為生。

1952年7月,他帶領本村19戶貧下中農成立了全地區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並擔任組長。195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月帶頭將互助組轉為茶溪初級社。1956年2月,又帶動茶溪、宋戴、張揚、嘉溪、前途、加林等8個初級社聯合轉為“嘉溪高級社”,連任初、高級社長。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他先後任中共湖南公社、中共榮山墾殖場黨委副書記。

蕭炳(1922-1964)男,漢族,中共黨員。江西臨川湖南鄉嘉溪茶溪村人。撫州地區農業合作化旗幟和農業生產先進典型、江西著名勞動模範。 1922年12月19日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8歲喪父,生活貧苦,靠給地主種田和幫地方放牛,做短工,打長工為生。
新中國建立後,茶溪村建立了人民政權,蕭炳禧被選為村代表。在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積極參加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一系列政治運動。1952年1月任嘉溪鄉五分會主席。7月,回響黨和毛主席關於“組織起來”的號召,帶領本村封發壽、龔福良、宋波生、萬達生等19戶貧下中農,成立全專區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蕭炳禧互助組,”不久又從季節性互助組轉為常年性互助組,並擔任組長。因抗旱獲豐收。12月得到臨川縣、撫州專區、江西省和中南軍政委員會的獎旗和獎金。195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臨川縣人民政府委員和嘉溪鄉水利員。2月,帶頭將互助組轉為茶溪初級社(蕭炳禧農業生產創作社),是撫州專區第一個農業生產社,蕭炳禧擔任社長。同年7月擔任嘉溪鄉副書記。1956年2月,又帶動茶溪、宋戴、張揚、嘉溪、前途、加林等8個初級社聯合轉為“嘉溪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連任初、高級社長。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他先後調任中共湖南公社、中共榮山墾殖場黨委副書記。1964年9月,在到省開會返場途中,所乘拖拉機在東館橋頭失事,不幸遇難。
蕭炳禧懷著中國農民特有的樸素感情,熱愛共產黨,堅持走集體化的道路。在走向集體化的道路上,他按照中央有關規定,率先積極推行“三包”(包工、包產、包成本)、“四固定”(固定土地、勞力、耕牛、農具)責任制,較好地加強了農業社的經營管理;又從實際出發,積極開展“鹽水浸種”、“新法育秧”、“單穗選種”等農業科學實驗,在科學種田上作出了成績,使糧食畝產由過去的300斤提高到700斤,增加了1.3倍。更重要的是他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搶重活,乾難活,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帶動民眾戰勝困難,完成任務,為改變農村貧困落後面貌作出了成績,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他先後28次出席省、地、縣英模會,並先後當選中共臨川縣委一至三屆委員。1958年被選為省政協委員,1959年被聘為江西科學院特約研究員。是當時撫州地區農業合作化的旗幟和農業生產先進典型,又是江西著名的勞動模範之一。
蕭炳禧還是自學成才的農民作家。1952年前他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1952年村里辦起農民夜校,他第一個報名參加夜校識字。一年後認字四千多,開始向報社寫稿。報社派人幫助他,他到縣裡開會也常去縣報和贛東報社向編輯請教,後來《江西日報》發表了他的稿件。他在生產、工作之餘更加勤奮學政治,學文化,學寫作,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1957年至1960年先後創作了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的散文350篇,詩歌、快板、順口溜775首,小劇本13個,發表在省、地報紙和各種刊物上,以其純樸真摯的感情、平實的格調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引起文壇矚目。主要作品有《撈糊泥》、《西瓜舞》、《陳谷解放》、《新小放牛》等。他對新鮮事物反映快,口才好、編山歌、快板、順口溜,往往觸景生情,出口成章。1952年春,在嘉溪區召開的歡送志願軍入伍大會上,就曾以詩代言,當場賦詩:“送兵送到孔橋東,百面鑼鼓響叮咚,妻送丈夫母囑子,打垮美帝當英雄。”博得全場喝彩,譽之為“江西的王老九”。他的散文以訊息報導為主,也寫過一些抒情小品。1955年發表在《江西日報》上的《清清茶溪水》就是他的代表作。他寫劇本短小精悍,一般都是就地取材,邊編邊演,植根於現實生活,為中心工作服務。歌劇《陳老滿》和採茶劇《七斤婆婆》、《家家戶戶作山溝》,形式活潑,語言幽默,人物個性鮮明,在宣傳民眾、教育民眾上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多次被贛東報、江西日報評為模範通訊員。1957年,他以臨川縣農民作家的身份第一個加入作家協會,當選為中國作協江西分會理事。1960年獲“全國文化戰線先進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